唐代的边塞诗2
(2011-01-14 08:43:33)
标签:
唐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代的边塞诗2
——闲话唐代文化之三十一
我楚狂人
一、高适
高适(700—765) ,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进士及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秘书长)。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他是盛唐名诗人中官位最高的一个。高适与岑参同为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并称“高岑”。
高适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躬耕自给。天宝三年秋,高适与李白、杜甫结交。高适长李白1岁,长杜甫12岁。但是,当时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已经倦游长安,“赐金放归”。而高适、杜甫尚未成名,三人却相距甚欢,一起去拜访了好客的北海太守李邕,盘桓经年,留下了文学史上罕见的佳话。
高适性格粗放率直,其诗多直抒胸臆,夹叙夹议,少用比兴。其诗往往如脱口而出,不事雕饰。高适诗着眼于人而不在景,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在抒情之时写景则多带有诗人个人观感。
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纪行抒怀。高适的创作盛期当在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阶段,也是这一阶段的作品奠定了他的诗坛地位。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从戎入幕,是他创作盛期的延续。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作品就稍逊于之前了,这大约就是“人穷诗工”的规律了。
高适以边塞诗出名,其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其中尤以《燕歌行》出名。高适除了边塞诗之外也谢了很多其他题材的诗,颇能直面现实。但是相对而言没有他的边塞诗那样有特色了。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璠《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最是沉雄激昂;其五古质朴古直,有汉魏风;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等。
附录:燕歌行
高適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