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与格律句
(2011-01-03 09:46:34)
标签:
作诗入门 |
分类: 写作杂谈 |
四声与格律句
——作诗入门之三
我楚狂人
前面我已经说过,我们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其重要原因就是音律的优美,说到底就是汉语有四声变化,而其他语言没有。拼音语言只有句子的语调,如升调与降调,实际上只是对话中语气的变化而已。而即使学习汉语的日韩等国的语言也没有四声变化,也不具备汉语特有的音律美。而当我们的先民充分认识汉语四声之美的时候,诗歌的格律就自然产生了。
前面我已经说到,我们的先民也是经过长期摸索才认识到我们汉语的音律之美的。具体说起来就是到了南朝时期才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其实即使到了南朝,音律仍然是绝学,连大学问家梁武帝也不能了解“平上去入”,可见懂得此道的人还是少数学术尖端人才。直到清代,李汝珍写《镜花缘》还把诗韵说成是歧舌国的不传之秘,可见清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也不懂诗韵。《红楼梦》的相关章节也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四声,必须先搞清一个基本知识,那就是古代的四声和今天说的四声是两个概念。古代的四声是指“平上去入”,今天普通话(或北方方言)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区别是很大的。具体说起来,就是古代的平声在普通话(北方话)中细分为阴平、阳平两部。注意,古代的平上去入本来就是都分阴阳的。我曾经让苏州人读一读“一、叶”二字,区分入声的阴阳,“一”是阳入,“叶”是阴入。只是元朝之后的北方话已经越来越粗放化,除了平声仍分阴阳,上声、去声都不分阴阳了,入声干脆消亡了,所以就把阴平、阳平是为两调了。在普通话中古代的上声、去声保留,但是不分阴阳,所以与《平水韵》还是有区别的。
根据音调特点,古人把汉语的音节分为两大类:音节较为稳定的平声和音节相对不稳定的仄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把平声与仄声按照科学规律排列成优美的旋律,并使之程式化,这就是诗歌格律。简单说起来,符合格律的诗句就叫做格律句;以以格律句按规定次序编排组成的诗歌就是格律诗。
格律句是格律诗的组成基础。格律句的基本格式是以下四种格式,五言: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七言就是在前面加两个音节,平前加仄,仄前加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我们现在可以把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排出来了,由于绝句多押平声韵,所以先只说押平声韵的常格。
五言绝句一(仄起,即首字仄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划线的是韵脚,五言绝句一般首句不押韵。
五言绝句二(平起,即首字平声):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有没有发现,第二句与第三句的第二个字是平仄相同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后面专门说。而七言绝句就在每句前加两个音节,平前加仄,仄前加平。
七言绝句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在于,七言绝句首句大多押韵,这样就变成了:
七言绝句三: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四: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就是首句与末句格式一样,二三两句的关系是不能变的。
上面的都是规范格式,但是诗歌的内容有时与格律相制约,万一出现不协怎么办?如果按照前人“八病”的说法就很复杂了,我们后文争取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决问题。这一篇先说这些。
为什么这一段不结合诗歌实例分析?看下去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