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向何处去?
(2010-11-28 09:37:40)
标签:
亚运会 |
分类: 体育酷评 |
中国竞技体育向何处去?
——闲看亚运之十二
我楚狂人
体育,应该分为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板块,无疑群众性体育有关全民素质,更为重要,老奥林匹克实际上就是当时公民身体素质的展示。这个大话题我们可以暂且放一放,亚运会以后,先说竞技体育。我不赞成一些过激的言论,以为竞技体育与公民素质无关,只是烧钱。我认为,作为精英活动的竞技体育事关民族的士气,可以刺激民族的精神亢奋,是一桩有关民族精神的大事。所以,竞技体育还是应该烧点钱的。好在我们现在这点钱还烧得起。
我国竞技体育是搞举国体制,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时,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利大于弊,问题在于合理布局。我国把竞技体育分为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两类,于是也就有了全运会和体育大会两大盛会。这本身就是为了布局合理。但是,总觉我们还是贪多贪全,力量还是应该更集中些。
先说奥运项目。不管怎么说,奥运会取得好成绩总是长志气鼓精神的好事。我们已经连续两届奥运会名列前二位了,不说体育强国,说是奥运强国当没有疑问。奥运项目可以分为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蹦床等;有一些优势,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如射击、游泳、击剑、、小级别拳击、赛艇、柔道、摔跤、帆板等;无优势但是影响巨大的项目,如三大球、田径、网球等;无优势,在中国也影响不算很大的项目,如马术、棒球、铁人三项、现代五项等。我认为,传统优势项目就是本钱,要花大力气保持优势,要领导潮流。只要这些项目占优,奥运强国地位就不会动摇。问题是一定要让别人愿意“陪你玩”,适当的技术输出和人才输出是必要的,要有点强国气度。有一些优势,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关键在尖子运动员的培养,要营造偶像,提高项目的知名度,要引导企业家舍得为这些项目花钱。要加强国际交流,以免与国际潮流脱节。无优势但是影响巨大的项目,不求全面突破,要有拳头产品。我们的女排、女足、女篮都曾站在世界前列,扶得起,只要有经费,多交流,保证后备力量源源不断,重回巅峰只待时日;男篮、田径的一些项目有明星效应,社会影响大,社会力量愿意付出,问题不大。女子网球已经起步,就跟着国际潮流走。至于男足,不玩也罢,省下钱来养活其他项目为好,这还能少几个人犯罪。至于无优势,在中国也影响不算很大的项目,其实不一定非要陪人家玩的。
总之,职业化要有职业化的样子,不能不伦不类。
至于非奥运项目,我认为,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也要兼顾到影响大小。我们的围棋、中国象棋要普及,要大力发展,这是国粹。甚至可以把这两棋列入中小学教材中去,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的武术不要醉心进奥运,实在是现在的套路比赛在外国人眼里和体操、艺术体操没有什么两样;散打简直就是乱打,远不如自由搏击好看。我们的武术还是自己玩的好,作为强身健体的项目,普及开来。太极拳可以进中小学体育教材,甚至可以成为体育必修教材。我们的国际象棋、桥牌起点已经极高,国际影响大,应该拓宽基础,产生明星效应。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桥牌都应该真正职业化,要让企业心甘情愿出钱。日本围棋的模式值得学习。
至于其他的非奥运项目,只要玩得开心就行,把它当做群众性体育来对待,不必计较成绩得失。我们不能指望样样好,应该有所取舍。
竞技体育,不可能每一项都成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各家玩各家的。心态一定要放正,苏轼说:“胜固可喜,败也欣然。”这就对了。最要不得的就是输不起的心态,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