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结缘的顾况陆羽卢仝1
(2010-11-25 08:00:22)
标签:
唐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与茶结缘的顾况陆羽卢仝1
——闲话唐代文化之二十三
我楚狂人
唐代诗人大多嗜酒如命,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传说醉酒捉月而死的李太白了,酒喝得最有神韵的当数白乐天。但是唐代却有几位诗人终身与茶结缘,以致超凡入圣者,这就是中唐时期的顾况、陆羽、卢仝。文人醉心于茶,这似乎是习见的雅事,其实还是从这几位开始的。而中国的茶文化的源头也就在这几位了。
顾况、陆羽、卢仝都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不是因为茶本身就有仙灵之气?
一、顾况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顾况的生卒年月不确切,传世的镇江焦山的摩崖石刻“大字之祖”《瘗鹤铭》确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是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所以《瘗鹤铭》似乎不能佐证顾况的生活年代。根据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正因为顾况的生卒年月不详,他又是一般的李泌的朋友,更兼晚年隐居茅山,俨然神仙中人,所以有人说顾况活了一百多岁。他的家乡是苏州海盐,这一点没有分歧。但是问题是海盐在什么地方?浙江嘉兴下属县倒是有个海盐,离苏州也不算远,因此有人就望文生义附会上去了。但是浙江海盐从来不归苏州管,这就说不通了。有人考证应该是现在江苏南通市的海门一带,不知确否?总之这个人就是一个谜。
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今江西上饶)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隐居茅山(地属江苏镇江常州交界,位于句容、丹阳、金坛诸县之间)。
顾况在任著作郎时俨然文坛领袖,日日高朋满座,人物一经品题即名满天下,“顾况戏白居易”的著名趣事就发生在这个阶段,白居易也因此成名。顾况性狂放,口无遮拦,褒贬由己,且口角凌厉,得罪人颇多。这就是“傲毁朝列” ,“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的原因了。
顾况的文学主张是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顾况实开了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河。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顾况的诗歌直面现实,颇具讽世意义如《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有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为李贺诗的滥觞,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皇甫湜的《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屡有佳作。
顾况著有《文论》,其见解与中唐其他古文家相近。顾况为多位诗人结集作序,研究传奇,留下了诸多研究资料。顾况善画,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善作巨幅山水。
顾况还有一件风流轶事,也就是“红叶题诗”的故事,后来被舞台搬演多年。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不想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
顾况晚年隐居道教名山茅山,素食自奉,自己种茶、制茶,以品茗为乐事。据说今天茅山盛产茶叶就是顾况开的风气。顾况自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所以道教徒以为顾况成了仙。他的名号与南朝著名道士“山中宰相”陶弘景相近,不免有些混淆。但是顾况向道则是实事,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有慕仙之意,晚年在茅山也确实在修仙。所以把顾况看做仙道中人,不无道理。
有《顾逋翁诗集》4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
后世对顾况诗的评价是: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明代徐献忠《唐诗品》说:“况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余,虽有骨气,殊乏风采。其《补亡》诸诗,颇有流调可讽,然词旨不圆,终违机悟。晚居华山,自号华阳真逸。今观其诗,类非裁谢风尘,超脱凡径,此岂感贶于山灵者耶!”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王维、顾况三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云:“顾况诗极有气骨,但七言长篇,粗硬中时杂鄙句,惜有高调而非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