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以文为诗

标签:
读书有感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韩愈以文为诗
——闲话唐代文化之十八
我楚狂人
这篇短文专说韩愈的诗,韩愈的散文到《唐代散文》专篇说,韩愈的思想到《唐代思想》专篇说。原来不想写韩愈的诗,因为我一向不太喜欢韩愈的诗。但是想到韩愈的诗对当时后世的特殊影响,不写就有点接不上的感觉,于是还是写了。
在中唐时期,韩愈一代文宗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的诗作的影响也就不可忽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三岁而孤,父母双亡,由嫂郑氏抚养成人。叔父韩云卿、兄韩会都是受散文家李华、萧颖士的影响而倾向文学复古的人物。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愈早年即以一个复古主义者自命。韩愈的科名不顺利二十五岁第四次考试才成进士,屡试博学鸿词科不中,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先后做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在监察御史任时,他曾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裴度等援救,改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后世称“韩吏部”。卒年五十七,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的诗奇崛险怪,戛戛独造,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自古以来对韩愈诗歌品评论浩如烟海,褒贬不一,各走极端。赞扬韩诗的,唐人司空图说“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清代诗学大家叶燮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都认为他是开宗立派的大家。欧阳修学韩诗,苏东坡用大字书韩诗,宋人大多推崇韩诗,议论入诗是宋人的通习,盖出于韩诗。持贬抑韩愈诗论者,沈括以为“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王世贞以为“韩退之於诗本无所解,宋人呼为大家,直是势利他语。”两派观点尖锐对立。其实两派的基点是共同的,都是韩诗的“以文为诗”。只不过一派赞同,一派反对而已。
其实韩愈独特诗风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韩愈散文倾向“复古”,也就是倾向于向诸子百家散文学习的打着复古旗号的文学创新。同样的原因,他在诗歌创作上,他反对“大历十才子”以来,寄情山水,回避现实,追求唯美的创作思潮。也就是诗僧皎然在他的《诗式》中说的“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所以韩愈的“以文为诗”正是反其道行之,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其次,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已经诸体齐备,难以超越。不说高适、岑参之悲壮,孟浩然、王维之冲淡、空灵、恬静。就是李、杜两大巅峰已不可逾越。艺术上不甘守成的韩愈只得行险,独辟蹊径。所以他“以文为诗”,用韵险怪,甚至“以理入诗”了。再次,就是韩愈向来把散文创作当做自己的“主业”,而“余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投入明显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精雕细琢,那就难免过分散文化、议论化。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恰巧就是这过分的散文化、议论化,影响了有宋一代,甚至后世。
正因为韩愈“余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往往还有游戏笔墨之作。所以他写诗不愿意四平八稳,而喜欢谐谑诡异,卖弄才情。他有意把诗写得奇崛拗折,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重韵,用散文式的篇章和笔法,铺叙,议论。这种诗风对宋诗颇有影响,严羽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其实源头就在韩愈。
韩愈的险怪到了李贺那里就发展到了极致,韩愈的议论入诗,到晚唐渐成风气,到宋代就蔚然成风了。
附录一:韩愈诗选(也有清新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
韩愈墓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 1.2 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位于广东阳山县境内,这是为了纪念曾任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而修建。展厅内挂满了韩愈留下的手迹石刻及历代文人景韩诗文的拓片。展厅内,有一张珍贵的韩愈全身像的拓片。在阳山韩愈纪念馆内,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诗及诗序,诗及诗序富有激情,读后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