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攀比害死教育

(2010-09-26 07:58:31)
标签:

教育感悟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攀比害死教育

——教育随想之五

我楚狂人

教育之大害,在上面是“政绩”,是“浮躁”;在下面就是“攀比”。

身处社会转型时期,攀比之风不可避免地盛行,城市与城市,单位与单位,人与人,处处都在攀比,能超脱免俗者甚少。不幸在教育界攀比之风也盛行。学校与学校攀比。你四颗星,我为什么只能三颗星?你有豪华办公楼,我就建超级豪华多功能教室;你有特级教师,我花钱,花大钱也去“引进人才”;你与这所大学协作办学,我就挂那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中学”牌子;你高三加班加点,我高一就“从实战出发”,高考也“从娃娃抓起”……花样翻新,名目繁多,不一而足。说穿了,这些都是不得已为之,这是生存之道啊!谁也不愿“被淘汰”。不攀比也得攀比,浪费的是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

教育从业人员人与人之间攀比,荣誉、职称、职位一个不能少。你出钱在核心刊物发文章,我就自掏腰包出专著;你结识教研员,我就结识专家教授;你为示范课“磨课”三十遍,我就为“评优课”“磨课”六十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穿了还是为了在这个竞争残酷的行当里站住脚,活下来。如此,哪有多少时间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攀比使教师身心俱疲,有的只是挫败感。

家长与家长攀比,比孩子就是比面子。你的孩子出钱上高档幼儿园,我就进双语托儿所;你的孩子出钱进实验小学名牌初中,我就进外资的“贵族学校”;你的孩子“扩招”进名牌高中,我就出钱进外地“高考名校”;你的孩子“点招”进名牌大学,我就出国留学……“不蒸馒头争口气”,总之就是争面子。不是都在骂“教育高消费”吗?“教育高消费”是因为有市场。家长们,知道吗?“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你们在攀比时考虑过孩子实际情况吗?考虑过孩子的心理需求吗?孩子不是你们满足自己生活理想的补偿品,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在攀比中,最被动的是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更可怕的是让纯洁的孩子过早看到了负面的东西。学校与学校的攀比教会了学生说假话,教师与教师攀比教会了学生恶性竞争,家长与家长攀比教会了学生虚荣。我们在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教育均衡化也许是遏制教育攀比的良方,但是,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积重难返啊。

附一篇我的旧文:

教育均衡化该谁来讨论

——东瀛教育一瞥之四

张长霖

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来,教育的公平性一直被人注视。在今天,我们遗憾地发现,我们一面在高呼教育均衡化,一面却在做着扩大不均衡的事。通过种种名目的评比验收,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造成硬件设施的不均衡,经费的不均衡,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师资的不均衡,生源的不均衡,于是便造成学生成材机会的不均衡。

教育的均衡化,无非就是教育设施的均衡化,经费的均衡化,课程设置的均衡化,师资的均衡化,生源的均衡化,从而让学生有相对公平的受教育环境。

日本近年来实行教育均衡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都实行义务教育,各类学校实行“全国一张图纸”造学校,例如高中,那么全国的高中教育设施基本相同。不会象我们那样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形同破窑。

日本的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同类学校全国统一标准。这样,学校与学生不发生任何经济关系,学校也没有穷校富校之分了。

日本的义务教育阶段全国一张课程表,学校无权少上一节课或多上一节课,否则就是违法。而反观我国普遍的加课现象,恶性竞争真叫人不寒而栗。最近我去过某过县,高三学生一周实际上课81节,这还是教育吗!

日本的中小学教师不评职称,更没有我国的那些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考核评比。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公务员一切福利,根据服务年限自然晋升工资。教师实行流动任教,校长实行流动任职。三年必须换学校任教任职。因此,不可能如我国把名教师当作学校的广告资源。也不可能人为地造成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教师教育效果的认定就看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的评价。

日本学生义务教育期间上学实行就近原则,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更不以考分划线。学生在校期间,穿全国统一的校服,吃学校统一标准的饭菜,任何学生没有特权。而在我国,一些“名校”人满为患,一些“弱校”门可罗雀,生计堪忧。择校之风愈演愈烈。

综观以上种种,教师能解决吗?学校能解决吗?一省一市能解决吗?都不能。只能靠国家立法来解决。我希望那些“专家”们,教育行政官员们,少出点扩大不均衡的馊点子,多为教育均衡化立法而奔走呼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攀比害死教育
后一篇:遭报应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