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格律
(2010-09-10 07:13:26)
标签:
文化唐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诗与格律
——闲话唐代文化之一
我楚狂人
中国的古代诗歌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音乐美的诗歌,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把汉语独有的音乐美提升到了极致。汉语独有的声调变化,把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演化得梦幻般地美,这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我们的先民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充分认识汉语的声调的,真正认识这个语言规律并研究之,还是到了南北朝的时代,具体说也就是南朝的齐梁时代。梁武帝萧衍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也不懂四声,于是就请教自己的朋友,同列“竟陵八友”的周兴嗣何为“平上去入”。周兴嗣巧妙地回答说就是“天子圣哲”四个字。周兴嗣(502 —549 年),就是著名的蒙学读本《千字文》的编著者,时任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梁武帝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当做识字课本,是为《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因此,《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这是一本不可等闲视之的奇书,一千字写尽了天地宇宙,古往今来。更可贵的是,周兴嗣试图通过这本识字课本体现汉语的韵律美,也就是展示“平上去入”声调变化。可惜这一用意往往被后人忽视。我们看清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作者卖弄才情,在“歧舌国”一段出现了音韵图,可见直至清代,音韵规律还是高深学问。今天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懂音韵的人越来越少了。
其实在周兴嗣之前就有大才子沈约研究四声。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沈约也是“竟陵八友”中人。
在南朝齐永明年间,有周颐著《四声切韵》,首先提出“平上去入”四声的说法。沈约与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一起,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说的“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八病”具体内容说法不一,这里就不细说了。“四声八病”说为后来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格律诗的真正成熟,还是在唐代。初唐四杰的一大贡献正是格律诗的成功实践。
格律诗中是先有绝句还是先有律诗?这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
第一种说法是“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四声八病”是针对律诗说的,绝句则是“截”其半而已。
第二种“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后人多取第二种说法,清代王夫之以为:“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出,遂令充畅尔。有云,绝句或截取律诗一半,或截前四句,或截后四句,或截首尾各两句,或截中两联。审尔,断头刖足,为刑人而已。不知谁作此说,戕人生理!”而《声调谱》作者清人赵执信也指出过:“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由此可见,截句的说法,不足为信。我以为王夫之、赵执信的说法可以成立。同时也证明诗歌的格律当在初唐成型。
中国古代诗歌尽显其韵律之美,这是唐诗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