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历史贬低的隋炀帝3

标签:
文化隋炀帝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最被历史贬低的隋炀帝3
我楚狂人
三、科举考试的开创者
随着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影响深远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选官制度一直沿用到满清灭亡。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开设进士科,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又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隋炀帝杨广更注重个人品质的选拔人才的政策,为初唐培养了大批的强毅正直的人才。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 “魏、周官不得为荫。”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无疑是异常高明的创举,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我的《千古功罪说科举》一文是这样说的:
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帝国的灭亡而逝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距今也已经一百多年了。由于“五四”以来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科举留给今天大多数人的印象基本上是反面的。人们一面批判着科举,一面宣传着羡慕着“高考状元”,真是有点滑稽。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而成形于唐。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可以看做是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即此一端,可以想见隋炀帝不是历史上说的那种混蛋,这是题外话,今后专门说)。隋炀帝这是承袭隋文帝开始的分科取士的做法而制度化。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的意思。大业年间,隋炀帝已经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唐太宗时代,科举正式成形,当时的“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算等多达五十多种科目,但是真正被人们重视的只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经义和时务。但是后来两科区别渐渐明显,所谓明经,是考“帖经”和“墨义”,前者是儒家经典的填空和默写,后者是默写经典的注释。而进士科则要考诗赋,需要更强的能力,也就更难。因此,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正如此,唐代的进士很受重视,唐代的宰相大多进士出身(功臣而居相位的除外),如狄仁杰那样明经出身而拜相的只是异类了。
唐代还没有形成后代的“院试(府县)、乡试(省)、会试(部)殿试(皇帝面试)”四级考试系列,参加明经进士考试的考生由两部分人组成,一类是“生徒”,就是县级及以上学宫考试选拔的学子;一类是“乡贡”,未经学宫选拔,直接由地方考试选送。各地都要报一张考生名单给主管考试的尚书省,叫做“解单”,而各地有意按照优秀与否排名次,排在“解单”第一名的叫做“解首”,又叫“解元”,是引人注目的。《唐才子传》里记载大诗人王维男扮女装在九公主府表演琵琶,从而被九公主推荐为“解首”的故事,当时传为佳话。后世把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也就是唐代的出典。而一旦进士及第,再经过培训考试,就正式进入官场了。
隋唐推行科举制度,是因为不满前朝的选拔制度。隋以前基本上是“察举制”,即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汉代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由于推举没有统一标准,人为因素很多,造成大量舞弊行为,所以有民谣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见《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虽有连坐制度制约而不能禁。因此魏文帝曹丕根据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还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权。因此,隋唐推行科举制的目的是两个,一是真正把人才选拔权控制在朝廷手里,二是给寒门人才有一个公平(相对的)的竞争机会,从而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所以,唐太宗才会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相对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无疑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毕竟让一批非豪门的人才得到了机会。如王维、郭子仪(武科)、白居易、柳宗元、李德裕都是唐代的科举高第者。
科举制度最为人诟病的是“八股取士”,这确实是辖制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但这是后世的事。
“八股文”起于科举制度并不正常的元朝,而被思想统治极其严酷的明太祖朱元璋定为制度。考试的文章题目统统取自四书五经,必须依据宋代的经义,而且措辞要用古人的口气,这就所谓“代圣贤立言”。文章结构有一定的程式,起承转合“八股”,每股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对偶的意思)文”、“时文”、“时艺”、“制艺”。所以造成大批读书人皓首穷经,罔通世务。清代,有识之士已经明白八股的弊端,但是积重难返。科举被时代淘汰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科举制度在隋唐时取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曾经是进步的;从明代八股文开始就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了,这也就无可奈何地走向了它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