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宋蒙)战争概述4
(2010-08-10 07:05:00)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宋元(宋蒙)战争概述4
——宋史札记之六十五
我楚狂人
四、关键的襄阳争夺战
忽必烈中间突破战略,其最关键的一役就是夺取战略要地襄阳。所以有很多作品都写到了襄阳之战,包括武侠小说家金庸。历史上的襄阳之战是空前惨烈的城市攻防战。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汉窝阔台,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马共计50万以上,兵分三路攻宋,终于开始了历时45年的灭宋战争。其中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兵峰是直指南宋的军事要地,就是京湖地区襄樊重镇——襄阳。这就揭开了襄阳争夺战的序幕。
第一场交锋,宋军败得相当窝囊。当时襄阳守将是宋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在赵范部下有一支原金国降兵组成的“克敌军”。赵范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贪杯中之物。因此当蒙古军队与“克敌军”联络作为内应,赵范还做着酒梦。于是“克敌军”一哄而起,打开城门,把蒙古军队引入。赵范只身逃出襄阳,襄阳失陷了。
这次襄阳失守是在从岳飞从伪齐政权下收复的第一次失陷,这对南宋朝来讲是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巨大。直接的损失来自襄阳失陷的官民物资。数万人被掠走,30万石粮食、24库精良兵械,尽入敌手。而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败更加惨重。
襄阳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长江天险门户洞开,之后无险可守,蒙军兵锋直指南宋首都临安。因此襄阳失守后不到一年,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军,有七个州军全部失陷。
在南宋十分危急之时,有个人扭转了形势,那就是南宋著名将领孟珙。蒙古军的主帅皇子阔出在1236年秋天突然得重病不治身亡;孟珙在蕲州、江陵等地,接连击退蒙军的进攻。这样由于双方的形势对比转化,使得当时的襄阳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
襄阳之战第二个阶段(1239年到1257年)的前半段即公元1251年之前,襄阳战场是宋军占主导地位,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前后两次收复襄阳。
襄阳之战第三个阶段(1257年到1267年)宋蒙双方都陷入了内斗,不过在1257年到1259年还是发生一场激烈的大战。但是主战场实在四川的钓鱼城,而襄樊地区只是副战场。
1257年,在基本平定内乱之后,蒙哥决定在第二年出兵攻宋,由他自己和忽必烈亲自领兵征战。此次蒙军攻宋,依然是兵分三路,战略部署却有所调整。蒙哥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的东路军避开襄樊,直扑鄂州;蒙军西路军则实施战略大迂回,绕道大理。所以襄阳的防御,并没有受到任何考验。但是,金庸笔下的襄阳之战就是以这一次的战争作为背景的。特别是在阵中,蒙哥大汗被一箭射死,因此蒙古军队才会撤退。
但是,历史上蒙哥是死在四川的钓鱼城而不是在襄阳。蒙哥的意外战死,导致蒙古军攻宋计划失败。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大汗之位,也是急急忙忙的撤兵了。
忽必烈经过了几年的征战,一直到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彻底结束了持续四年的内乱。同时,忽必烈开始改变先前蒙古大汗的做法,不再对占领后南宋的城池进行屠城式杀戮,改为用各种手段招降南宋将领。这是宋蒙战争的转折点。
而在南宋,于贾似道的弄权,他不断打击异己势力,使得一大批有能力的将领被贬职,像第三次收复襄阳的高达,像经营钓鱼城的余玠等人在受到排挤后不是赋闲在家,就是郁郁而终。于是宋蒙战争的天平又开始向蒙古一方倾斜了。
襄阳之战第四个阶段(1267年到1273年)。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后,南宋朝廷对襄阳的战略地位开始重视。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屏壁。在这十几年中,另外一个军事集团开始成为襄阳防守的主要力量,那就是吕文德集团。
吕文德(?--1270年),南宋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吕文德最早是跟随赵葵(宋蒙第一阶段战争丢失襄阳的赵范的弟弟)从军作战。虽然史书没有吕文德列传,但是从其他人的列传中可以看出吕文德几乎经历整个宋蒙之战。吕文德在与蒙古军作战中,往返与四川与湖北各地,在几十年的战斗中,不仅积累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家族武装。当然,吕文德能够成为在京胡地区重要的军事集团十几年不倒,除了他的军事实力以及军功外,他与贾似道的勾结也是有着重要原因的。吕文德上献媚于贾似道,打击异己,这样导致了不少将领为了自保,纷纷投降忽必烈。特别孟珙的爱将刘整由于看到其他将领受到打击杀害就向忽必烈投降。他所率领的水师更是精悍,于是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于是蒙古在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和策划下,将期待突破宋的防御线的目光重新聚焦回到了蜀中和两淮之间的襄樊。
公元1267年,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犯了一个让人苦笑不得的严重失误,他竟然允许蒙古军在樊城外置榷场。于是蒙军很快的就进筑起了堡垒,一下字就断绝了襄樊的粮道。等到吕文德明白过来,知道自己误事了,又气又急,一病不起。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最后一次襄樊战役拉开序幕。在得知襄樊被围后,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樊。
同时京湖安抚制置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也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襄樊,与蒙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经过激战,张世杰不敌蒙军,被迫退回。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则利用春际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同年6月,荆鄂都统唐永坚,自襄阳城杀出,结果兵败被俘投降。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此次却遭沿江堡垒蒙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同年12月,吕文德病故。京湖战场宋军失去了临边40年,最具威望的军事指挥官,给襄阳保卫战带来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尽管蒙古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樊,各地的军队也是源源不断地开往襄樊,在短短一年之内围困襄樊的蒙军就增至了10万。但是,吕文德所建立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他们在襄樊地区经营十多年,他们凭借襄樊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蒙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樊。
但是,由于元军在襄樊地区站稳脚跟,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特别是元军对于援助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围点打援”的战术。这个战术一执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时,襄阳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特别是元军大举围攻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在这个时候,元朝派人劝降,吕文焕在1273年的二月举城投降,襄樊战役正式结束。
襄樊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南宋参加最后一次襄樊战役的主要是吕氏军事集团的部队,虽然他们浴血奋战的功绩不容抹煞,但由于指挥失误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败自毁长城,最终导致了这一关键战役的失败。
襄樊之战之后,南宋没有几年便迅速的败亡了,可见襄阳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