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名将世家3
(2010-05-16 07:47:06)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宋代的名将世家3
——宋史札记之三十二
我楚狂人
三、种家
种家是宋代唯一的文臣出身而成名将世家的奇特家族,三代都是进士出身,文职起家,而终成名将。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乃种谔(即“老种经略相公”)之父,种师道(即“小种经略相公”)之祖父,重气节,有才略。入仕之初,种世衡因为叔父而补将作监主簿,出任过的邛州惠民监主薄。宋天圣年间知武功县。当时西夏国经常侵扰边境,世衡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武功人善骑射始出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后知泾阳县、通判凤州。因抵制权贵被诬流放,获释后,任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种世衡筑青涧城(今清涧),以固延州之势,护河东、河西粮道,作为进图银、夏州(今榆林南、横山西北)基地。他率军民且战且筑。城成,北宋王朝任命他为“知城事”,并授他“内殿承制”。从此,种世衡开始了自己的戍边生涯。守御青涧期间,开营田,通商贾,结好四周羌族。每当西夏军来袭,羌民即先通报,故每战有备。庆历二年(1042),迁知环州。至任,巡视抚问境内羌族。牛家族首领奴讹倔强自负,种世衡踏三尺深雪,至其帐下慰问,奴讹感服,率部族听命。时慕恩部族最强,以礼待其首领,得倾力相助。种世衡将所属羌部编为弓箭手,协助宋军守御,环庆边境遂以得安。是年秋,西夏军大举攻宋泾原路,率军出援,羌族兵民从者数千人。宋廷嘉其功,迁环庆路兵马钤辖。四年,为阻绝明珠等部族结交西夏扰边,奉命带病筑细腰城(今甘肃环县西南)。五年,城破而卒。
种世衡善抚士卒,赏罚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种世衡的军事指挥才干为当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所赏识。范仲淹在《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誉之为;“国之劳臣也”。在西北边疆,种世衡招抚羌人,筑城安边,并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遇乞兄弟,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一时,英名远播。谏官孙甫在庆历三年(1043年)曾说:“今陕西兵官,惟种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战可守。”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种世衡评价极高,“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宋史•种世衡传》论曰:“种氏自世衡立功清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续资治通鉴》里欧阳修言:“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可见,狄青与种世衡为北宋在西北边疆抗击西夏的最重要的将领。
种世衡为将多权谋,善用计。种世衡的儿子种谔和孙子种师道都在西北边境出任经略安抚使,“相公”是对地方官员的称呼,因此人们将两人称为“经略相公”。
种世衡子种古即种诂,字大质,洛阳(今属河南)人。少不事科举,以父功录为天兴尉,累官泾原路兵马都监,历知原、宁、鄜、隰诸州。御羌有功,与弟谔、诊皆有将略,人称“三种”。卒年七十。《宋史》卷三三五有传。
种谔(1027-1083) 字子正,种世衡之子,种师道之父。以父任荐知青洞城,以计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得其军万人,归途击溃敌军围袭,进筑绥州城。累迁鄜延经略安抚副使,克米脂城,又败西夏援军八万于无定川。旋进军银、石、夏等州,以士兵溃变回师。
种谔子种师道(1051-1126)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善察形势,沉毅有谋。初以荫补官,历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因被诬入元佑党籍,罢废近十年。起为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政和六年(1116),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初,奉徽宗命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后改为静夏城,今甘肃平凉境),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乃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畔,佯欲决战,暗遣军出夏军后,扬言宋援军至,乘其犹疑之机,前后夹击,大败夏军。六月,再破夏军于藏底城(今陕西志丹北),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四年,从童贯攻辽,因建议被拒,兵败雄州(今河北雄县)。六年,建议联辽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军大举攻宋,起为京畿、河北制置使。
靖康元年(1126)正月,率一万五千兵救援东京(今河南开封),进至洛阳,闻金军已临城下,遂虚张声势,沿路张榜,号称百万,张旗击鼓而进。金军不知虚实,移师增垒自卫。至京,授同知枢密院事、京畿两河宣抚使。因反对割地议和,建议乘金军回师时半渡而击,被钦宗罢为中太一宫使。不久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屯滑州(今滑县东)。八月,金军复大举攻宋,请钦宗暂避长安(今西安),朝廷召其还朝。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七十六岁的种师道病卒,生前曾出四次关键建议:
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用;
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用;
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
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众臣建议良臣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不用。
种师道病故,北宋遂无大将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