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包拯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真实的包拯
——宋史札记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中国的历史人物被神化和丑化的甚多,而以宋代人物为甚。宋代被丑化的有潘美、刘娥、庞籍等,而被神化的则有赵德芳、寇准、杨业和包拯,其中尤以包拯为最。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公案小说《包公案》和武侠小说《七侠五义》、章回小说《杨家将》的流传,以及自元朝开始的大量“包公戏”的搬演,今年电视剧“包公戏”的反复播映,清官包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包公就是中国清官的典范。甚至夸张地说包公“日断阳,夜断阴”阴阳两界兼理,死后为阎罗。长期以来,艺术形象包拯形成了断案如神、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苟私情等性格特征。但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没有“狸猫换太子”,没有“铡美案”,没有龙头、虎头、狗头三把铡刀,没有长命百岁的八贤王赵德芳,也没有展昭、公孙策和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那么,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呢?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即宋咸平二年至嘉祐七年)字希仁,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二十九岁中进士甲科,因父亲年事高,不愿包拯离开,所以包拯十年在家奉事父母,直到父母去世服满才出仕,当时包拯已经年近不惑了。因此包拯以孝闻。所以说包拯由长嫂抚养成立的传闻是不确的。包拯历任知天长(今属安徽)县、知端州(今属广东)、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知扬州、知庐州、知池州、知江宁府、权(临时代理)知开封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三司使(最高财务长官,副宰相级别)、枢密副使。卒于位,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细细分析包拯的履历,发现几个特点,一是担任地方长官的时间比较长,二是担任与财务有关的官职(转运使、三司使)时间比较长。至于传说中的开封府,他只是代理了一年另三个月。真正担任开封府尹时间长的是赵光义,达十年之久。
包拯为官并不以断案如神称著,在他的本传中,只说了一件案子,那就是天长县的牛舌案。包拯为官真正特点是直言敢谏,是刚正不阿,是清正廉洁。
包拯的政治偶像是唐代名臣魏征,他的直言敢谏也确有魏征遗风。有一次包拯认为仁宗皇帝宠妃张贵妃的父亲张尧佐是“凡庸之人”,应该免去三司使(国家最高财政长官)的要职,竟至拉住仁宗的龙袍不让退朝。仁宗无奈,只能把老丈人改任节度使,包拯还是认为不合适。于是仁宗打圆场说节度使只是个“粗官”。偏偏包拯不买账,说道,太祖、太宗都做过节度使,如何说是“粗官”。包拯的唾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仁宗无奈,只能让老丈人弄个闲职。回宫后张贵妃埋怨仁宗,仁宗说,你们光知道要个节度使,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啊。结果张尧佐的三司使被包拯弹劾罢免了,起用宋祁代替;包拯又议论宋祁不妥,就用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讥讽包拯说:“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看来包拯有点孩子气。
当时京师有语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说包拯为官无法打通关节,刚正不阿。在他短短一年另三个月执掌开封府的时间里,他整顿吏治,惩办刁民,开通惠民河,使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气象一新。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说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是“素少学问”,意思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有人说包拯笑比黄河清还难,可见包拯的性格严肃而不苟言笑了。但是,包拯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旦发现自己犯错,就立即改正。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包拯的清廉是极其突出的,他任端州知州三年,不带走一块端砚。他任财政官员多年而一贫如洗。包拯留下的“家训”是:“後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中国人的清官情结是很重的,正如此才会如此神化包拯。但是清官毕竟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啊,今天要清官,更要法治。
题头图片是开封“开封府”景点的巨型包拯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