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朝的宦官之祸

(2010-01-31 08:26:10)
标签:

文化

唐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唐朝的宦官之祸

——正说唐朝之三十九

我楚狂人

中国的宦官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第一个宦官是谁?这个问题恐怕已经谁也说不清了。只知道春秋时晋献公派寺人勃(名瑅勃)追杀公子重耳,齐桓公宠幸阉人竖刁,这些都是正史有记载的,可见在春秋时宦官已经是很成熟的事物了,起源当更早。应该说有后宫就有宦官,宦官的出现当在我国有史料记载之前。

宦官原先并不是全都是阉人,只是后宫都是女人,而且大多是寂寞的女人,男人在后宫活动,好说不好听,所以从东汉开始宦官就必须是阉人了。元朝开始宦官又多了一个别称——太监。

从有宦官起就有宦官乱政,英明如齐桓公就有竖刁乱政,神武如嬴政还蒙受嫪毐之羞,留下了赵高这个祸根。到了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直接导致了东汉皇朝的崩溃。但是唐代的宦官之祸尤烈于东汉。

唐朝第一个出名的宦官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力士了。高力士是玄宗李隆基自小的玩伴,患难与共的伙伴,屡次为李隆基出生入死。李隆基一生最信任的人就是高力士,所以官拜大将军,呼之为“阿兄”。不过细读历史,这个在戏剧舞台上的小丑高力士实在没有什么太多的劣迹,他不弄权,不害人,只是忠心耿耿地做玄宗一人的奴才,至死方休。但是高力士官拜大将军,毕竟开了一个宦官居高位的坏头。从肃宗朝开始,宦官的气焰就越来越嚣张了。

唐朝真正乱政的宦官起于肃宗朝的李辅国。李辅国(704~762) 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少时被阉,充当宦官高力士的养马仆役,四十余岁时始掌闲厩(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后入东宫侍太子李亨。李亨为太子时多次遭李林甫陷害,几乎失去继承权,期间李辅国拼死维护李亨而得李亨信任。安史乱起,潼关失守,玄宗奔蜀,李辅国参与了马嵬 (今陕西兴平西),兵谏,并建议太子分兵北上朔方,以谋恢复。李亨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是为肃宗。李辅国因功擢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兵权,改名辅国。后随肃宗还西京长安,拜殿中监,兼闲厩、五坊等十余使,封郕国公,权倾一时。当时宰相和百官除常日朝见外,奏事必须经由辅国才能面见肃宗。辅国置“察事厅子”数十人,侦察官员活动,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传讯(宦官掌握特务机构,是个传统)。京兆府、县地方官和法司审判案件,皆由辅国决定。颁发诏书亦由他签署后施行,属臣无敢非议。李辅国排挤奇士李泌,连当时宰相李揆都对他执子弟之礼,呼为“五父”。玄宗自蜀返京,被尊为太上皇,居南内兴庆宫。李辅国就对肃宗挑拨说,上皇左右有拥护玄宗复位的阴谋。上元元年(760),他以肃宗的名义逼上皇迁居西内太极宫,玄宗的亲信高力士等都被贬谪或罢官。宝应元年(762),玄宗忧郁而死,肃宗也病危。张皇后谋杀太子豫而立越王李系。辅国与另一宦官程元振同谋,拥立太子豫,是为代宗。李辅国杀张后、越王李系,从此,辅国恃拥戴功益骄横,他竟然对代宗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虽不快,但因他手握禁军,不敢轻率,仍尊他为“尚父”,又加司空、中书令,凡事请他参预决定。就在这一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军,谋夺辅国权,代宗遂罢免辅国所有官职,进封其为博陆王,以元振代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不久,又遣人将李辅国刺死。李辅国实开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先河。

代李辅国掌权的宦官程元振是一个更加阴险的家伙。程元振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宝应末,闻张皇后废立阴谋,密告李辅国,参与拥戴代宗,由此深获宠信,任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旋代李辅国判元帅行军司马,总率禁兵,升任骠骑大将军。程元振操纵朝政,冤杀方镇大将来瑱,斥逐宰相裴冕,诋毁名将李光弼,使朝臣离心离德。广德元年(763)罢官归乡里。继又私入京师求见代宗,再被放逐,行至江陵病死。

肃宗朝还有一个鱼朝恩,竟成了统军大将。鱼朝恩(722~770)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安史乱起随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肃宗乾元元年(758),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包括郭子仪)的数十万大军。唐军收复洛阳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开府仪同三司。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兵进犯,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鱼朝恩以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后又领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干预政事,慑服百官,不把皇帝放眼里,贪贿勒索。置狱北军,人称地牢,迫害无辜。大臣元载知代宗对其不满,乃与代宗谋除之。大历五年(770)寒食节,代宗乘宫中宴会后召见之机,捕杀鱼朝恩。鱼朝恩开了宦官统军的先例,至德宗朝,宦官任各道监军竟成了惯例。特别是,自鱼朝恩开始,京师禁卫部队神策军的统帅权就落入宦官的手中,也就是说,皇室的安危就由宦官来决定了。代宗用诡谋捕杀鱼朝恩,而不能堂堂正正诛杀权阉,实际上已经标志了皇权的威严荡然无存了。

此后,皇室与宦官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但是都以皇室失败告终。顺宗即位,发动“永贞革新”,命宿将范希朝领神策军,夺宦官兵权。但是,很快就被宦官俱文珍发动的政变击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可笑的是竟然还有人因为俱文珍拥立宪宗而称赞他是忠良。俱文珍开了宦官废立皇帝的先例,从宪宗开始,唐朝的八位皇帝都是由宦官废立的。自宪宗李纯之后,除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外,其他诸帝无不由宦官拥立。如唐穆宗李恒由宦官梁守谦、王守圭等拥立;唐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武宗李炎由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拥立;宣宗李忱由众宦官拥立;懿宗李漼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僖宗李漼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李晔由宦官杨复恭、刘季述拥立。同时,宦官还操有弑君之权。号称“中兴之主”的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敬宗是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顺宗夺神策军权是第一次较量。第二次是敬宗被杀,名相裴度拥立文宗,诛杀了一大批宦官。但是,一来宦官梁守谦等也有拥立之功,二来裴度也没有下决心尽除宦官势力,很快就不了了之了。第三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所谓“甘露之变”是大和九年(835)秋天,提升李训为宰相,命郑注为风翔节度使,让二人内外呼应,严厉打击当权的宦官。先后将杀害宪宗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实现了铲除宦官的第一步计划。要想彻底铲除宦官势力,朝廷必须掌握更多的武装力量。于是李训又举荐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希望两人在赴任之前,协助京兆少尹罗立言、金吾大将军韩约、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召募吏卒诛火宦官,除恶务尽。10月21日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训则提议,天降祥瑞于皇宫,是大唐再兴的吉祥之兆,皇帝应亲往礼拜上天,以求国运。于是文宗皇帝命群臣先往观看。群臣看后奏称,不似天降的真正甘露。文宗再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率领全体宦官前去察看真实,即刻回报,以定行止。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内时,发现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院内埋伏兵卒多人,迅速夺路而逃,这样引诱宦官至金吾院一举歼灭的计划遭到失败。宦官逃到含元殿之后,胁迫文宗乘轿入内。李训、韩约等人急忙上殿保驾,发生激斗。金吾卫士及御史台兵卒约500余人上前奋击,杀死宦官数十人。但宦官将李训打伤在地,抬着文宗逃入宣政门,将门紧闭。这就是历史上诛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事件。宦官胁迫文宗进宫后,当即派遣神策军500人持刀出宫,逢人便杀,死者约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城门大行搜捕,又杀1000多人。参与其事的官吏如李训、王涯、李孝本、韩约等人,均先后遭到捕杀。甘露事变之际,郑注正率领500兵卒赴长安,中途遇变返归凤翔,亦被监军宦官杀死。这些官吏还遭灭族之祸,株连甚众。甘露之变以后,由于官吏大批遭杀,朝臣空员极多,无人理事。宦官更加专横,皇帝更加受辱,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甘露之变”是皇权与宦官集团的最后一次殊死较量,以皇权惨败告终。从此唐皇朝再也没有能力剪除宦官之乱了。直至唐末,朱温把唐皇朝的宗室、朝臣、宦官一锅端,宦官与皇权才同归于尽。

安史之乱后,唐皇室对朝臣越来越不敢相信,特别是对统兵大将心存猜忌,所以就相信“家奴”宦官。而宦官则利用亲近之利,引诱皇帝多享乐少读书,怠于治国,从而把持朝政,如权阉仇士良言。但是,后世的君主并没有真正吸取教训,以致才有了明朝的宦官之祸。宦官乱政的问题直到清朝才真正得到重视,不过,宦官这一事物也接近消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