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南捷径

(2009-12-24 09:14:16)
标签:

唐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终南捷径终南捷径终南捷径

终南捷径

——正说唐朝之十九

我楚狂人

终南捷径这个成语指求名利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说唐代的卢藏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了很大的名声,因而做了大官。事见于《新唐书·卢藏用传》。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属秦岭山脉,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著名的俗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

终南山是文化名山,传说姜子牙隐居终南山的磻溪谷中,这是终南山隐居史之始。春秋时,老子出关前传弟子关尹喜,关尹喜曾经在山建草楼,传说也是在草楼见到了老子西来的紫气,得授《道德经》五千言,因此终南山就是道教的祖庭了。这是终南山结庐之始,至今留有许多老子胜迹。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诗人王维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隐居终南山。另外,还有多位高僧曾隐居此山。

终南山名声如此显赫,但是,为什么唯独唐代才出现“终南捷径”这样的说法呢?这是有原因的。众所周知,唐朝攀附老子为其远祖,尊为“圣祖皇帝”,尊道教为国教,因此,近在京畿又留下诸多老子“圣迹”的终南山就备受唐皇室的青睐了。在整个李唐时代,终南山大兴土木,造了许多宫观,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所以有了“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的说法。这是终南山在唐代格外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在多处说过,唐代的用人制度是很开明很灵活的。其实唐代除了科举选拔人才外,还有推荐的制度。有些人或恃才傲物,或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或者不屑参加科举,而希望像古代的“士”那样“平交王侯”。这些人就以退为进,以隐居为手段,写诗文,研究学问,讲学,交朋友,把名气搞得大大的。当时还有一种专门的说法,叫做“养望”,就是把名气培养得很大,让皇帝知道,然后特征觐见,鹏飞九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白。李白本来指望韩荆州推荐而进身的,还写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但是韩荆州觉得他年轻,声望还不够,就没有推荐。后来李白隐居安徽英霍山中“养望”,终得道士吴荺推荐进京。于是“仰面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既然“隐居”的目的是“养望”,那么近在京畿而又备受李唐皇室青睐的终南山就成了首选了。难怪当时就有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有捷径”了。事实上,隐居而出仕的大能人还是有的,如唐德宗时有扭转乾坤之功的“山中宰相”李泌就是一个真有本事的人。

终南捷径,换个角度看,可以见到唐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特色,这是唐代人才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

终南山,据说今天还有隐士数百人,不知是真是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