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太子多悲剧
(2009-12-21 11:19:43)
标签:
文化唐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初太子多悲剧
——正说唐朝之十七
我楚狂人
初唐时期的太子注定是悲剧人物,接二连三死于非命。高祖的太子李建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高宗的太子李贤、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都逃不出这个怪圈。直到睿宗的太子李隆基先发制人,才改变了这个局面。李隆基登上帝位也是发动了政变的,只不过他是胜利的一方。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更可悲的是李建成死后还要担上恶名,诸如谋害兄弟,妒贤害能,胸襟狭窄等等。谁叫他的对手太成功呢!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失败者没有申辩的机会。相比之下,李建成的悲剧色彩更浓些。
太宗皇太子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长孙皇后所生长子,生于承乾殿,即以殿为名,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太宗即位,即立李承乾为太子,时年八岁,特敏惠,太宗甚爱之。不想成年后李承乾喜好声色,优游无度。但他又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承乾特加宠幸十馀岁、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称心。太宗知道后大怒杀称心。李承乾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同母弟魏王李泰(李世民曾经多次称赞李泰“肖己”)。贞观十七年(643),承乾与侯君集等密谋造反,未成,被纥干承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后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就在那里。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是李隆基朝的左相,有贤名,与李白等同为“酒中八仙”。后为杨国忠所害,时人冤之。
章怀太子李贤(652年—684年),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容止端重。自幼有过目不忘之能。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尝诏集诸名儒张大安等注《后汉书》。武后以明崇俨为盗所杀,疑出太子之谋,诬构而废之。武后废李贤,显然是借题发挥,为自己最终夺权扫清最重要的障碍。武后执政后,李贤遂遇害。时人多冤之。后来反对武则天的势力多以李贤名义号召。李贤的死是武则天被人诟病的最重要的罪名之一,也是武则天终身的隐痛。有人说杀死李贤并非武则天本意,是酷吏邱神绩刻意所为,这也是邱神绩最终被诛的重要原因。而在武则天晚年,想要还政李氏,而又不满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的暗弱的时候,更加怀念李贤了。
李显与韦氏的女儿安乐公主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她要中宗废黜不是韦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立她自己当皇太女,韦皇后和武三思也怂勇中宗废掉李重俊。公元707年危机重重地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于发动羽林军300多人,杀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宫中,想一举攻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因众寡悬殊,李重俊兵败被杀。
李建成死于弟,李承乾死于父,李贤死于母,李重俊死于妹。看来国家神器真是诱惑力太大,亲情也敌不过这份诱惑。初唐的宫廷危机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