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相制的先进性

标签:
文化唐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代相制的先进性
——正说唐朝之十
我楚狂人
后世人读唐朝历史,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唐朝的宰相特别多?唐朝的宰相也确实多,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先后用了二十五位宰相;武则天更是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在位二十年,前后使用的宰相达七十三人。其实这和唐朝与众不同的相制有关。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制度,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而最重要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司各方面职责。尚书省的首长尚书令、中书省的首长中书令、门下省的首长左右仆射都是宰相。由于尚书令是李世民登基前的官位,所以李世民即位后从不授予臣下,成为太子的专任职位,唐朝后代依为定制。三省制度的推行,实际上唐朝实行的是一种分工合作的集体相制,所以宰相的定员本身就比其他朝代多。
上述原因还不是宰相多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唐代灵活的用人制度。唐代的宰相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王公勋臣极品和一二品的大员担任三省首长,当时称为“真宰相”,如唐太宗时李靖担任的门下仆射,中唐时裴度担任的中书令,都属此类。但是因为这类人物本身权高位重,任免都不易,所以唐代这类宰相并不多。第二类是三品以下的中下级官员表现出色直接提拔为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任为宰相,官阶三品。这类宰相任免都容易,才华出众的低品也可试用相职,试用下来徒有虚名的可以立即贬为中下级官员,倒真是“能上能下”。唐朝的大多数宰相都是这类,所以更替得特别快,有机会一展抱负的人也特别多。第三类是虚衔,特别是中唐以后,对地方上的方面大员、建立功勋的大将和割据藩镇授予中书令和门下仆射的虚衔以示荣宠。如郭子仪、李光弼都挂相衔。但是尚书令同样不授臣下,如中唐时的割据者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不愿授仆射而求为尚书令就被认为“僭越”。这类虚衔到晚唐就有些滥了。后朝如明清也有授地方官以中央虚衔的惯例,如授巡抚尚书、都御使衔的,就是唐朝的滥觞。
唐朝特殊的相制,鼓励了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唐朝的名相比任何朝代都要多,秘诀就在“能上能下”。但是真要做到官员能上能下,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