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们的背影

(2009-07-14 10:21:53)
标签:

心香一瓣

杂谈

分类: 心香

大师们的背影

大师们的背影

我楚狂人

从外地开会回来,刚打开电脑,就看到这样的消息,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相继仙逝。季羡林先生享年九十八岁,任继愈先生享年九十三岁。近年来大师远行时有耳闻,按说大师们仙逝时都已经是百岁上下的年纪了,按理说都是“喜丧”了,但是依然叫人心里空荡荡的——看不见来者啊!

这些大师都是早年成名,笃志学问,老而弥坚,久享大名,影响深远。但是反顾现在的几代学人,往往影响不出学科,不出地域,少有影响深远者。就像有人忧心忡忡地说,这就是一个不出大师的时代。说着都有点叫人沮丧。

望着大师们的背影,想象着他们的风采,思索着他们何以会成为大师。我想起码有这样几点,首先是耐得寂寞。就说季羡林先生吧,他独步学术界的东方学是何等不时髦的学问。记得当年我的老师王迈先生说过这样的事,他说印度人已经没有人懂得古梵语了,要解读古印度的典籍就要找到中国来,只有季羡林、吕澂等三数人懂得古梵文。当时我有点震惊,震惊大师们敢于钻冷门,耐得寂寞。同时我更是杞人忧天地担心,有朝一日,我们解读中国的古代典籍,要找日本人帮忙。面对厚厚的《佛学大辞典》我们恐怕连翻一翻的勇气都没有,但是季先生硬是把它写出来了。

真正的大师不张狂,把自己当人而不是神。季羡林先生可以给素不相识的学生看行李,以为很自然;任继愈先生拒绝修订自己的《中国哲学史》,以为不值得重版;钱钟书先生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以为不如静静看点书实在……联想时下有些写了一些文字,出了几本书,做过几次报告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恨不得申请当做重点文物保护起来。这些人不会成为大师,大多是“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顾已成灰”。

代表着大师的成就的,都不是“应制之作”和“应景之作”,往往是坐几十年冷板凳做出来的,来不得半点浮躁。

大师们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决不人云亦云,随潮跟风。

大师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是后来者的身影还是看不见。是因为浮躁?是因为诱惑太多?是因为思想平庸?不知道!但是,看到大师们的身影如此孤独,叫人心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打个招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