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别炒作“状元”了
我楚狂人
这两天,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晓,于是一年一度恶俗的炒作高考“状元”的活动又开始了。这实在是对中国教育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事,奉劝各位新闻媒体的从业者,为了你的良心,不要卷入无聊地炒作“状元”中去。
各省的所谓高考“状元”(其实一省何来状元,充其量只能是“解元”)的出现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一省之间与“状元”实力相当甚至远胜者当以百计,由于高考是一考定终身,种种机缘巧合让某一个人在这百十人中偶尔领先了一次。仅此而已。与其说是实力,不如说是运气。科举时代,“会试”之后,还有“殿试”,经过了两次筛选,而且是经过面试式的再选择,偶然的几率还小一点。何况我们阅卷的偶然因素人为因素始终无法避免,不能排除运气的因素。所以,我认为,“状元”并非实力的象征,因此不值得炒作。
前些天有有心人跟踪调查了各省“状元”后来的发展,结果叫人沮丧,“状元”而成拔尖人才的概率居然低得可怜,而“状元”在成才路上中途“泯乎众人”的却比比皆是。这个现象在封建社会就有,状元而成就高的实在不多。因此,“状元”不等于成才,也就不值得大书特书了。
媒体炒作“状元”是媚俗,迎合社会上“成王败寇”的心理,为自己的刊物吸引眼球。媒体要生存,媚俗在所难免。虽说不好听,事实就是如此。但是,每年的“状元”炒作,客观上就是为某些学校做广告,而且是特大广告,就是为某些幸运的学校拉生源,就是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摇旗呐喊。因此从社会责任感来说,为了所有学校能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考虑,这样的炒作无疑就是帮倒忙。我想,社会责任感应该是媒体放在第一位的职业道德。所以,从职业道德出发,也不应该趋炎附势地炒作“状元”。
至于学校。有机会出“状元”的学校本来就是现行招生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千万不要把宣传“状元”当作扩大既得利益的良机。今年花落你家,说的天花乱坠;明年花落他家,你又当如何说?总不见得自己抽自己的嘴巴吧!留点余地为好,“盛极而衰”的滋味不好。何况扪心而问,“状元”真的是“教”出来的?何必贪天之功,大言不惭呢?
至于对“状元”本身,面对过多的掌声恐怕是很难保持平常心的,对他们真有好处吗?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须知他们还是孩子,真正的学习刚开始,他们的路还很远。不要如鲁迅说的“捧杀”了,饶了他们吧!
附言:祝贺常昊战胜老朋友李昌镐获得春兰杯冠军。近日的常昊似进入新的境界,也许这就是求道者的韧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