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西游01历史上的玄奘及其取经

(2009-04-18 09:04:05)
标签:

读书有感

西游记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关于西游01历史上的玄奘及其取经

历史上的玄奘及其取经

——关于西游之一

我楚狂人

《西游记》的故事,当然起源于唐代高僧玄奘天竺取经的事迹,但是与玄奘取经的故事完全不同了。历史上的玄奘决不是《西游记》的那个妖精们食之而后快的迂腐的和尚,而是一位在整个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僧。玄奘是汉传佛教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汉传佛教唯识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的事迹《高僧传》等佛学著作多有记载,《旧唐书》也有他的传记。

我们大致梳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玄奘(602~664),俗家名陈袆,河南偃师缑氏人,梵文音译名为摩诃耶那提婆(梵文拉丁字母写法:Mahāyānadeva),中文意思是“大乘天”,这是印度大乘教徒给他上的尊号,而小乘教徒给他上的尊号是“解脱天”。后来唐太宗给他的御赐法号是“三藏法师”,意思是说玄奘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出处在此,不过这是玄奘取经归国以后的事了。

玄奘自幼父母双亡,有个哥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玄奘随兄学佛,显示了非凡的悟性,年纪虽幼,破格受沙弥戒。玄奘之前的佛经,大多是南北朝时来自西域的僧人如鸠摩罗什等从西域文转译的,多不达意;有些只是节选,如早期进入中土的《四十二章经》。因此到了玄奘的时代佛学家们越来越有见到佛经原貌的愿望。贞观三年(629,有的记载是贞观元年)玄奘发宏愿去天竺取经。但是,这个计划没有达到唐太宗的批准,于是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这与《西游记》里的“御弟”“奉旨取经”完全是两回事,就是一个“偷渡客”。一路经过秦州甘凉一带,取道天山北路出境,再南下经过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代,进入天竺,贞观五年,玄奘三十岁,到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高僧戒贤。

玄奘在天竺广泛地学习佛教的“经律论”三藏,特别是“唯识论”和“因明学”(印度的古典逻辑学)有相当的建树,赢得极高的声誉。那烂陀寺是他的活动基地,玄奘在天竺期间几次游历各地,但是始终以那烂陀寺为基点。由于玄奘声望日隆,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当时五印度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大会,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历时十八天无一人能提出诘难。玄奘的声望提高到空前的程度,被大乘教徒尊为“大乘天”,又被小乘教徒尊为“解脱天”。此时玄奘表明了决心归国的意愿,戒日王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无遮法会玄奘又取得空前成功。会后玄奘踏上归国的行程。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大量佛教经典取道天山南麓返回长安,取经历时十七年。当年的“偷渡客”载誉归来,得到了唐太宗极高的礼遇。

玄奘不是最早天竺取经的人,更不是唯一的取经人。从南北朝到唐代,有记载的取经人有170人之多,而生回的只有43人,大多在取经途中失去了生命。但是玄奘绝对是取经人中最成功的,影响最大的。

玄奘归国,开始了他伟大的佛经翻译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佛学人才,带回了因明学,开创了唯识法相宗。今天的大雁塔,就是玄奘藏经的地方。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玄奘在唐高宗麟德元年圆寂,他的真身顶骨舍利是佛门至宝,至今还珍藏在南京灵谷寺等处,供后人瞻仰凭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