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金庸10金庸笔下的佛道

(2009-03-26 10:30:21)
标签:

读书有感

杂谈

金庸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我读金庸10金庸笔下的佛道

金庸笔下的佛道

——我读金庸之十

我楚狂人

在所有的武侠小说作家中,金庸应该是最认真研究过佛与道的一人了,据说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是化巨资收藏了《大藏经》和《道藏》。我相信金庸不会有时间通读这两部巨著,其实谁也没能力通读这样两部巨著,但是,金庸一定认真研读了其中的精华,对佛道两家有了一些“通识”。因为这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

先说佛。记得在金庸较早的作品《飞狐外传》中出现了一个和尚的影子(因为始终没有真正露面,只是有其影响,所以称为“影子”)“药王门”的掌门“无嗔大师”。但是奇怪的是,无嗔年轻时的法号叫做“大嗔”,中年后叫做“一嗔”,晚年才改为“无嗔”。这反映了当时金庸对佛的理解:浅层的是怒目金刚,中层的是雷霆一怒,深层的才是古井不波。这实际上与著名的禅宗机锋是一致的,就是“风动、幡动、心动”的变形。

在金庸笔下有几种佛子的形象,一种是《倚天屠龙记》里舍身证法的少林寺方丈大师书呆子式的和尚,一种是除魔卫道自持正义到了走火入魔地步的《倚天屠龙记》的灭绝师太,一种是有大智慧而藏拙的《笑傲江湖》中的恒山派定闲师太,一种是求佛学实为求名利身入迷途而自以为聪明的《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这些“职业佛子”其实在金庸心里都不是真正的懂得佛学具有佛性的人,金庸心中最具佛性的应该是《天龙八部》中的那位迂腐的段誉公子,他仁爱、至情、淡于名利、全无机心。因此也只有他才能点化鸠摩智。

至于《倚天屠龙记》中成昆这种假和尚,和《笑傲江湖》中的被迫做和尚的“不可不戒”田伯光就不在和尚之列了。严格地说,《笑傲江湖》中的不戒和尚金庸是当作鲁智深一般的模式来塑造的,一派天真,浑金璞玉,也许更近佛性。

综上所述,金庸写佛,其实还是写人,只不过多了一点宗教的追求罢了。这与追求权力,追求金钱,追求美色也没有多大本质区别。

理解了金庸写佛,就可以理解金庸写道了。王重阳、丘处机更像是政治人物,周伯通与不戒和尚有一比,张三丰只是一个舐犊情深的长者,其他就更没有是么“道气”了。

看来金庸已经从佛道中跳出来了。

题头图片是承德“外八庙”中小布达拉宫的金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