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史话09打挂与限时

标签:
谈天说地杂谈围棋 |
分类: 谈天说地 |
打挂与限时
——围棋史话之九
张长霖
现在围棋比赛,哪怕是业余级别的,都会限时。即使到网上随便找人练一把,也会有一个限时。知道吗?围棋比赛限时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公平的体现。
原先下围棋是不限时的,落子快慢全凭个人习惯。但是,后来有些变味了,有些长考型的棋手故意拖长自己的思考时间,磨对方的性子,这属于盘外的损招了。反正棋可以慢慢下,一天下不完,封局,明天接着下。明天下不完,后天再来。反正棋局没结束就是没输棋。这就迹近无赖了。
原先日本下围棋,如果下手向上手挑战,上手有“打挂”的特权。所谓“打挂”就是封局。但是,这是不平等的,只要上手不要求“打挂”,下手就只能陪着,一天只下寥寥数手,其他时间就陪着练坐功。
如1933年11月年轻的吴清源向名人本因坊秀哉挑战,这局棋打挂十三次,持续了三个半月。因为都是名人秀哉的“打挂”权,所以只要吴清源下出出乎意料的招法,而名人长考不能决断时,就宣布“打挂”。名人每次打挂后都可以召集门下弟子集思广益,讨论数日,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后才通知续下。这样,吴清源的对手就不再是名人秀哉一个人了,而是本因坊世家全体。这样的对局就没有公平可言了。
此后五年,在秀哉名人的引退棋对局时,被选中的对手木谷实坚决要求取消上手的“打挂”特权。是局,木谷实取胜。从此“打挂”特权退出历史舞台,在围棋比赛中逐渐实行公平的时间包干制。不过,由于打挂时代留下的长考风气,日本围棋的限时一般比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限时长。如日本的三大新闻棋战还是使用两天制的赛制。即,每局棋下两天,双方各包干七小时,(相加就是十四小时)然后进入“读秒”阶段,再超时则判负。
从“打挂”到限时,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只有在更公平的环境中,才有利于年轻棋手脱颖而出,才能更快地推动整个围棋事业的发展。
题头图片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日本最大的寺院。“聪明的一休”在这里出家修行,这里也是天皇的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