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09邮痴周昌生

标签:
怀旧杂谈 |
分类: 往事如烟 |
邮痴周昌生
——忆旧之九
张长霖
周昌生先生在古镇陈墓并不是名人,他只是普普通通的退休人员。由于他一辈子在昆明工作,只是退休后才回老家定居,而昆明对交通闭塞的陈墓人来说,实在是太远了,几乎就是在天边。所以在自己的出生地陈墓,周昌生先生几乎就是一个陌生人。
我认识周先生完全因为集邮。当年我好歹也算一个集邮爱好者,手里有一百多套邮票,还有几百枚品相不一的零票,其中也不乏可以一看的比较珍贵的邮品,例如文革票。在陈墓集邮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就在这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个从外地邮电局退休回来的周昌生先生藏品极丰,值得一看。我就在朋友的陪同下冒昧上门求见周先生了。好在当时陈墓中学的老师在陈墓的社会地位比苏州大学的老师在苏州的地位还要高得多,在街上走,只要说是(陈墓二字可以省略,农民干脆叫做“灵官殿”,也就是现在恢复的古莲池寺的文昌阁)中学的老师,就被人高看一头,所以不必担心吃闭门羹。
周先生家在小河边的一条清静的小街上,敲开黑漆的石库门大门,是一个老式的院子,周家就在进门第一进。进门后,觉得有点狭窄。周昌生先生是深度近视眼,夹着一副镜片厚厚的近视眼镜,看起人来有点吃力的样子。听说来人是想求见他的邮品的,显得有点迟疑。后来听说是中学的老师,才很不情愿地把他的宝贝邮册从楼上捧了下来。
在周先生上楼去取邮册时,周太太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说,前几天有几个来看邮票的结果把周先生的几张好邮票偷偷抽掉了,还得周先生几天吃不好睡不着。我们这才理解周先生的不热情,心里暗骂那几个家伙缺德。
真正见到周先生的邮册时我吓了一大跳——竟然是几大本账册。周先生用玻璃纸把账册页做成封袋,他的宝贝邮票就封在这些封袋里。我见过不少邮友,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邮册,真正无奇不有。
打开周先生的邮册我又吓了一大跳,一是如此简陋的邮册里内蕴如此之丰,解放以来的纪特票几乎不缺,包括一些著名的小型张,如“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我就是在周先生处看到的。二是惊讶于周先生邮识之差。一个收藏几十年的人,居然独套从来不留四方连,连体票如“水乡风光”“广播体操”居然全撕开了,信销票从来不留实寄封。这在集邮家眼里,简直是暴殄天物!那收藏的认识水平几乎是一个初入门者。当然周先生就没有收藏普通邮票了,因为他以为这些“小邮票”不好看,没意思。
周先生解放初从邮电中专毕业,就直接派在昆明的一个邮电所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周先生不抽烟不喝酒,连茶也少喝,唯一的爱好就是集邮。他的集邮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买新票。每一新票面世他就买两套,一套寄回家里,收藏信销票,一套留在手中收藏新票。但在当时的低工资水平,这也是很重的经济负担,弄得家里有意见,但是周先生积习难改,依然故我。他寄回家里的信有时就因为邮票的缘故,结果连信也丢失了。周先生不看集邮刊物,不关心邮品升值,不与邮友交流互通有无,他只是喜欢看,喜欢一个人痴痴地看着自己的邮票。但是我始终认为,周先生才是真正热爱邮票的人,而有些人只是邮票贩子。
我因为集邮界日益浓重的铜臭味已经远离集邮十多年了,我有时也把自己的邮品拿出来欣赏一番,多半是怀旧的味。我觉得如果现在还有如周先生这般毫无功利地集邮者的话,那简直就是异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