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一种境界

标签:
读书有感杂谈 |
分类: 乱弹 |
不求甚解是一种境界
张长霖
年轻时读陶靖节的《五柳先生传》,每读到“好读书,不求甚解”辄心向往之,以为这样的读书才是惬意的。读书最开心的就是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随便翻翻,读到有兴味处就一头扎进去,读一个昏天黑地;读到没趣处就跳过去,甚至随手丢开。读到会心处就会心一笑,读到感慨处就拍案大呼,如《五柳先生传》说的,“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连吃饭都忘记了。多好。
但是,我们长大后真的很难不求甚解,总是带着任务读书,总是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因此我们不但不能不求甚解,甚至要挖空心思求甚解。那时候我们才知道,不求甚解竟然是可欲而不可求的,才知道不求甚解是一种境界。
何谓境界?清代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理解这三种境界就是读书做学问的人渴求、苦修、顿悟的三个阶段。而不求甚解当在顿悟之上,已经在从心所欲的层面了。
天下最痛苦的读书法莫过于语文教师的读书法了,抓住一鳞半爪拼命地求其“深层含义”,好好的文章都被肢解得惨不忍睹,还自以为在“做学问”。其实天下文章哪有那么多“微言大义”,宋代木皮道人早说过,“七宝楼台,拆开不成片段。”这种肢解文章的事做多了,就不免有点冬烘。本人不幸当了三十多年语文教师,想来也不免冬烘,假如不自知,就可悲了。好在生性疏懒,还是喜欢不求甚解,这也所谓无心之得了。
退休了,肯定会多一点不求甚解的读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