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有意曲解的“止戈为武”

标签:
读书有感杂谈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被有意曲解的“止戈为武”
张长霖
有一个成语叫做“止戈为武”,从楷书的角度来看,一个“武”字就是一个“止”和一个“戈”合成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武”字是会意字,下面是一只“手”,因此“武”就是手持武器,与“止戈为武”毫不相干。
古人不是不知道“武”是会意字,是手持武器的意思,但是还是要说“止戈为武”,我认为是有意的曲解,因为这符合中国许多思想学派的观点。所谓“止戈为武”,就是以战争制止战争的意思。我们看,孟子是不提倡战争的,他谈“王道”反对谈“霸道”,他认为只要实行“仁政”,就能极大地孤立那些暴君,就自然能行“王道”于天下。墨家是反对战争的,“非攻”写在了墨家的思想大旗上。为了反对战争,墨子“摩顶放踵”在所不惜。我国战国时期最显赫的学派就是儒家墨家了,所谓天下显学不归儒则归墨,而这两家恰巧都反对战争。更奇特的是研究战争规律的兵家也反对战争,被全世界军事思想家视为“兵圣”的孙武,在他的不朽名著《孙子兵法》中就反复强调“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谓上之上者也”。所有这些就是产生“止戈为武”这种说法的思想基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壤。
当然,我们不能消极地反对战争,更不能乞求和平,光有良好的和平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制止战争的威慑力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威慑力量,才能够真正“止戈为武”。孟子是主张用“仁政”增强自己的实力,墨子是用自己的强大军事实力来保卫和平,孙子是用高超的谋略来消弭战争,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是殊途同归。所以,要做到“止戈为武”,必须具备“止戈为武”的实力。这就是我对“止戈为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