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退休前04课堂教学的活力——变

标签:
教育感悟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课堂教学的活力——变
——写在退休前之四
张长霖
课堂教学最忌讳程式化,现在常常一窝蜂地推广某某模式,规定什么一节课学生自学多少分钟,练习多少分钟,老师讲多少分钟,等等。这实在是非常荒唐的事,教学是艺术,不是流水线操作。既然是艺术,就拒绝一切模式化。因为任何先进经验,任何成功教法都不可能“放诸四海而皆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有任何一种教法可以适应所有学科、所有环节、所有学生、所有教师,因此只有变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教法要随学生情况不同而变化。2005年,我有幸又一次听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山东曲阜上示范课,十分遗憾的是,我看到78岁高龄的钱梦龙先生“走麦城”了。钱先生终于没有与学生沟通,没有让课堂活跃起来,因此“钱式”课堂讨论就无法开展了。我突然发现,钱先生与学生沟通的方法还是近二十年前与苏州学生沟通的方法,甚至是近三十年前与上海学生沟通的方法。时间变了,地域变了,特别是教学对象变了,钱先生的方法没有变,“走麦城”也就在所难免了。
教法要因教材而变,例如本人是教语文的,我讲《琵琶行》就是满堂讲,带着学生一起鉴赏;我教《雷雨(节选)》就是满堂讨论,只有两个问题“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鲁侍萍到底爱不爱周朴园?”我认为前者学生的年龄学养尚不能独立完成鉴赏,而后者则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阅读。
教法要随课堂氛围而变。有一次我开公开课,应教研组同事的要求教说明文《眼睛与仿生学》,结果几乎“走麦城”——因为事先让学生充分预习了,而文章内容又实在非常显豁,我到课堂里突然发现没有事可以做了。结果我只能临时改变教法,完全交给学生解决问题。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是我至今为止最差的一堂公开课,我的老朋友刘锡耀老师也这样认为。究其原因,变得还不及时。
当然制约教师的课堂活动的因素还很多,但只要坚持变,一定能保持课堂的活力。
我忽然想到孔子的“由退求进”的事情来,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老人家早在变字上下功夫了,而我们却仍然在热中于搞模式,岂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