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杂谈大串联 |
分类: 往事如烟 |



九朝不变青山色
——串联纪实之十一
张长霖
在开封,我没有多少古都的感觉,到洛阳,特别是到了龙门,古都的气息扑面而来,浓得化不开。
洛阳,当时已经形成哑铃状的城市新格局:东部古城区,西部新兴工业区(简称西工),由一条长街勾连。当时老城区基本保持原貌,其实倒不失为历史名城发展的科学的思路,可惜后来都被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搞砸了。多少历史遗存就以发展的名义毁灭了,而这些是无法复制的,因此这样的损失也是无法挽回的。
洛阳的龙门是文化艺术的殿堂,这里有天下闻名的龙门石窟,还有诗人白居易的墓,以及当年白太傅与香山九老诗酒雅集的遗迹——今天的香山寺。
龙门石窟是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之始是在北魏孝文帝时代,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是在公元494年,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开凿龙门石窟。此后历代续修,一直经过隋唐到宋代才基本完成,前后达400多年。现在保存下来的龙门石窟依龙门西山东西向绵延1000多米,有石窟1300多,大小佛像87000多座,最大的承天寺大佛有17米多,最小的千佛窟的佛像仅2厘米高,千姿百态,各具精彩。
在承天寺大佛面前,我真的被震慑了。那承天寺的殿阁早已坍塌,大佛露天而居,仰望去,真有顶天立地的气派。据说这大佛是武则天时代的作品,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面容雕塑的,面容丰韵宛然,气象威严。那大佛的脚趾上可以容人打牌,可以想见通体有多高大,但看去比例合理,仪态生动,可见当时的工匠已经懂得透视艺术了。大佛两旁侍立着供养人和黄巾力士,体量略小于大佛,力士身边还匍匐着供养人,体量再小一些,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体现了神佛世界的等级森严。宛然就是一个小朝廷。
在大佛左手边的黄巾力士的脚踝给磨得甑明瓦亮,据说都是人们抱出来的,据说成年男子两臂合抱,如果两手可接,就是贵相。我当然抱不过来,陆子臂长,居然勉强抱住了,不觉相视大笑。
龙门山下就是黄河的支流伊水,所谓龙门就是指那里两山对峙,其形如门,所以这里又叫做伊阙,据说是大禹治水时用巨斧劈开的。当年诗人白居易晚年为躲避令他痛心的党争,自我放逐到洛阳。内心痛苦的诗人在开凿龙门纤道中得到充实,在谈禅中寻找宁静。这香山就成为诗人的精神归宿了。
早年的白居易是一位怒目金刚式的斗士,自“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他的锋芒内敛了,他宁可修水利,从杭州西湖修到苏州山塘,一直修到洛阳龙门。我想,当晚年的白居易在香山别业的灯下整理他一生挚友的遗稿,并和自己的诗集合钉时,心里一定涌动着当年青春的激情,否则何以命名为《元白长庆集》呢!
拓拔宏与武则天的文治武功已经远去,白居易的墓隔着伊水遥对石窟,没有庐舍,没有享台,只有寒烟碧草中的一座孤坟一通石碑。我以为,象白居易这样的人物,哪怕没有这孤坟石碑,西湖的白堤,苏州的山塘,龙门的纤道也就是他的丰碑了。石窟也许会风化坍塌,伊阙龙门长存。
我脑海里盘旋着在石窟山壁上读到的一句诗:“九朝不变青山色。”四十年后仍然在我的耳边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