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一些资料

(2008-01-22 07:58:58)
标签:

教育杂谈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非智力因素的资料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美国心理学家亚力山大于1935年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美国另一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亚力山大的启迪下,于1940年提出了“一般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测验的直接经验使韦氏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的研究。1950年,他再次撰文探讨非智力因素,提出“智力不能与其他个性因素割裂开来”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非智力因素应包含先天的、认知的和情感的成分。1974年,他对非智力因素的涵义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⑴从简单到复杂的各个智力水平都反映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⑵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⑶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后者起着制约作用。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们如H.C.列伊切斯、A.G.科瓦列夫、B.N.米亚西舍夫和B.G.安南耶夫等在能力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方面都做了一些研究。克鲁切茨基在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时,也特别指出了兴趣、爱好、意志及性格特征对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我国心理学家对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者有孟昭兰、李山川、丛立新、陈英和等。目前,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尚无统一看法,对非智力因素包含的成分也有不同见解。如:⑴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赵中天,1983);⑵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燕国材,1984);⑶非智力因素就是个性结构中,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庞霭梅,1988);⑷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心理因素(丛立新,1985,吴福元,1986,杨滨,1987);等等。目前燕国材的狭义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为多数人所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