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第四单元《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教学设计

标签:
道德与法治郭建岗教育太原 |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编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我们的社区生活”的第11条“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一个科技上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环保教育的内容在教材的各个年段都有所体现,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等。本单元承接低年级“认识并懂得节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保护环境意识,学习有创意生活”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儿童绿色生活的意识和绿色的生活方式。本单元从“白色污染”问题入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探究,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增强环保意识;通过探究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危害,认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生活中践行变废为宝;在不断反思中学会过低碳生活、绿色生活。
学情分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学生对环境污染的了解只是在感知层面,大概知道我们的环境遭受到了污染,但对污染的现状和对人类带来危害的程度却没有具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2.通过小实验“比一比”,引导学生探究塑料的性能。
3.通过观看视频《塑料袋漂流记》,引导学生了解塑料垃圾带来的困扰。
4.抛出问题:如果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促进学生思考应该怎样使用塑料制品。
5.通过交流、讨论,教师给出合理使用塑料的三个思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塑料的特有性能,以及深刻体会塑料垃圾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并将意识内化为行动落实在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谈话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
五、使用教材的构想
具体到本课则从生活中的“白色污染”说起,从应用广泛,到探究塑料性能,再到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最后让学生从内心喷涌出“减塑”的想法,并在生活中去行动。本节课实际是了解环境污染的了一个前奏,“白色污染”只是环境污染的一种,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污染,进而打开本单元的学习。“白色污染”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其性能和真正给人类带来的困扰却比较模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遵循教材使用逻辑,创新性使用了视频资源,以帮助学生有更深刻地理解。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出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自由说各自的理解。
PPT出示“家乡的绿水青山”与“被塑料垃圾污染的河流”。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对比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师借此机会引出课题,并解释“白色污染”的含义。本环节意在打通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有所体验,且有话可说。
(二)塑料应用广
过渡:塑料袋很常见,塑料制品也有很多。大家可以找找看,我们所在的这个教室有哪些塑料制品?生自由说。
走出教室,你还见过哪些塑料制品?生自由说。
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看。
说了这么多,找了这么多,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自由谈。塑料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塑料了……
师总结并板书:塑料应用广。
【设计意图】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本环节让学生先从熟悉的教室说起,再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课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生活中有很多隐形塑料,例如汽车用品、塑胶跑道、黑板等,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三)塑料特点多
一起来做个小实验,都是杯子,但是材质不同。相比较而言,塑料做的杯子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交流。(轻、软、透明、便宜、坚固、防水、不易燃烧、不可降解……)
师出示图片(乐高、电线),体会塑料的其他特点。
为什么塑料应用广泛?特点多,所以能制成各种各样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对比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师借此机会引出课题,并解释“白色污染”的含义。本环节意在打通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有所体验,且有话可说。
(四)塑料危害大
过渡:特点都是优点吗?不一定,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重点解释塑料的不可降解:动物不能吃,无法参与到生物循环中;不怕摔,不怕水,不怕火,自身难以降解。
举例:一个苹果核降解需要两周,一张纸需要一个月,一个薯片带需要至少75年!
生观看动画。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塑料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困扰?
师出示一组图片,塑料落在田地里、大海里、垃圾场、树枝上……强化塑料的危害大。
师出示一组数据,生体会塑料危害之大,且应用越广,危害越大。
【设计意图】塑料的应用那么大,是由其性能决定的,殊不知,成也性能,败也性能。本环节通过观看漫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塑料垃圾可能给人类带来那些后果,再通过一组数据的提取,进一步强化认识:塑料的应用有多广,危害就有多大。
(五)过渡:既然塑料垃圾危害这么大,能否完全不使用?
生交流,师结合图片总结。
师:既然不能完全不使用,那应该怎样使用?
生列举具体措施,师归纳“合理使用”,并给出减少白色污染的两个思路,即:“少用”和“多用”。生展开交流如何少用?怎样多用?
生将具体做法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师给出另一条思路“再用”,并告诉孩子们塑料垃圾最好的去处是可回收垃圾桶,播放视频“神奇的大巴”。
【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拥有了充分的减塑意识,但具体怎么做仍然停留在散乱阶段。本环节意在给予学生一些思路,从而生发出更多接地气的实际行动。
(六)结语:国庆大典上放飞的七万只气球飘到了哪里?勿以善小而不为,爱国不忘做环保,环保就是要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课后作业:制定“家庭减塑计划”,共筑绿水青山中国梦!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
2.
3.
4.
九、教师简介
闫安 小店区长风小学校,中小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