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森
《三体》系列的成功也使出版界对科幻作品产生了一定的信心。2011年,很多作者的作品都获得了出版的机会,甚至连原来公认的销路不好、少人问津的短篇小说集,也出版了好几本。而这还只是新的科幻出版大潮的前奏。目前已经有很多出版机构介入了科幻出版,计划在2012年推出一系列科幻丛书,总数将超过一百部。
科幻的春天似乎已经到了。
果然吗?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没有《三体》系列,原创科幻是否还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2012年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科幻作品有出版的机会?
只怕未必。
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设詹姆斯·卡梅隆没有拍出《阿凡达》,或者乔治·卢卡斯没有拍出《星球大战》,其他美国作家的作品,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出版或者被拍成电影了?
肯定不是。
因为即使没有这两部作品,美国还有《盗梦空间》,还有《终结者》,还有《超人》,还有《X战警》,还有太多太多成功的作品,使美国人甚至全世界都保持着对美国科幻的强烈关注。
而我们目前,只有一个刘慈欣。
并不是说其他作者不够努力,但他们的作品还没有进入大众传媒的视野,没有引起相关产业的关注。而作为类型文学,科幻文学想要真正走向大众,就必须登上大众传媒的平台,也就是电影和电视。只有这样的平台,才具有大众影响力,才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科幻这个门类才会获得良性的发展。而中国的原创科幻小说并不是从《三体》系列才开始的,何以长期以来电影、电视上却看不到它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创科幻小说没有提供适合改编成影视的作品。
影视有大量的受众,那么也就意味着,它提供的作品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而科幻作为小众门类,过多地关注个人探索和趣味,对大众的需求考虑得不多。最明显的一种表现就是很多作品只是建立在某种理论的基础上讲一个点子,点子讲完了,小说就结束了。这样的作品缺乏具体情节,也没有形象生动的人物,显然不能被影视平台所接受。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科幻作品的发表平台有限。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篇幅通常不长,没有足够的空间塑造人物,而写长篇很难得到出版的机会,很多作者都不愿意写。二是作者的年龄通常不大,有的甚至还是学生,因其阅历有限,对作品的构建有时会比较简单,也缺少足够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渲染氛围。更令人不安的是,原创科幻作品的绝对数量也明显不足。一方面科幻作者的队伍比起十年前并没有壮大,而一些曾经活跃并且在读者中颇有影响力的作者也渐渐退出了原创的第一线;另一方面科幻作品的发表平台十年来并无增加反而减少,每年发表的原创作品数量少,难以做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回过头来再看看眼下科幻的火热。《三体》系列的成功使得出版机构看到科幻作品的商机,但据了解,2012年将要出版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重版或者旧作,新作并不多。即使这些作品都是精品,在这样一次出版大潮中都消耗怠尽,那么2013年将出版什么呢?况且不排除有些出版机构盲目跟风,出版的作品并不适合市场,出现败绩,那不仅对出版方,对作者和读者以及市场都是伤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