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的理想幻觉
本刊记者 赵晓旭
当科技主宰了人类世界后,我们就与纯粹的自然环境告别,走上了背离自然的道路。而对于人与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关系,科幻作家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最坏的猜想,从凡尔纳的《大海入侵》到近几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后天》《未来水世界》,都给了人类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未来。当我们已经习惯将人视为地球生态平衡的终结者时,dskc的《沙之伊甸》却给这种阴暗的猜想带来一丝亮色,他不但给了我们一个较为光明的未来,还给出了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另外一种可能……
dskc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者,他将这篇稿子扔到我的信箱便消失无踪。在我反复留言仍得不到回复时,终于想到了微博这个强大的平台,并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如愿地联系上他。在2011年的最后一期,这篇压箱底的佳作终于面世了,而我也有机会听一位专业人士讲述,在他的理想中,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新科幻:在我们进入严肃的话题前,先来热热身。你大学学的是环境专业,具体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跳到记者这个行业的跨度比较大啊,怎么跳过去的?除了写这篇文章,你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处?你有没有想过像赵明、陈擎他们那样做一些造福人类的大事呢?
dskc:我学的是环境科学专业,还谈不上研究方向,本科嘛。我们这个专业不同于环境工程,没有学很专业的东西,一般来说毕业后都是要考研才确定方向,我考研没有考上……
我毕业后去了一家民营的污水处理公司,做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安装、调试之类的事情。这份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内心一直还是想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于是有一天一个了解我想法的朋友跟我说:“看看这个,他们在公开招考记者。”我也没多想就去考试了,结果考上了,成为了记者一枚。
知识用于生活,这个倒是很少。我本质上是个理科男,也并非不愿意这么做,但经验告诉我,别人在大啖野味时,你最好不要说污染富集之类的话。在工作方面,知识倒是绝不会嫌多的,至少我在面对三峡大坝之类的环境问题上,不会犯一些很幼稚的错误。
造福人类的大事,这是乔布斯那一级别的人思考的吧,我不敢妄言。但我认同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一点,我选择记者这个职业也是如此。崇尚真实,信奉美好,守护火种,向阳而生。这算是一点小事吧。
新科幻:配插图的李万欣同学在看完小说后太过激动,以至于没有积极展开工作,而是给我留言:“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我是甘肃人,读起来特别有共鸣。作者怎么能将我们当地的生存环境描写得如此生动逼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呢?”这个问题也是我想问的。
dskc:我大学读的是兰州大学,四年里天天面对着大西北,现在还很不习惯南方多云的天空。大二环境实习时,我第一次进入到沙漠里,就是在民勤。我对那个地方印象特别深刻,文中的治沙站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有人到过那个地方会为之惊讶的,在一片沙漠中,一个孤零零的治沙站,一场沙暴似乎就能将它从地球上抹去,但它就是存在了那么多年。在那个地方,自然会被一种精神鼓舞,那晚我和同学、老师讨论过很多,“把西北环境恢复到秦代以前”这样的假说就是那时提出来的,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环境的大变迁是人力难为的,比如河南简称豫,说明古时候那里是有大象的,现在大象无论如何是不愿意生活在中国北方了。但这些问题一直装在我心里,很多年后,就写成了故事。
我和同学、老师都曾探讨过,这个治沙站为什么存在,治沙有没有可能凭一县之地成功,结论其实都很悲观,因为全球大环境是很难改变的,局地的水资源也非常有限,而我们又有些很特殊的经济、社会问题,不但要与沙漠对抗,还要求得发展。没亲眼看到前,根本想不到那样一个缺水的地方,水库还会有大量的污染,污水刺鼻难闻。这当然让人很愤怒,但究其原由,当地农业发展不了,工业水平不高,那么多人要生存,最后只能是环境买单。
新科幻:一说到沙漠,我们首先会萌发出一种叫深仇大恨的情感,这两个词总是与枯萎、吞噬、死亡相伴。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防沙治沙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我查资料时发现,被赵明批评的增加植被的治沙方法仍然唱主旋律,这是为什么?除了“治”沙漠,人类有没有可能与沙漠共存呢?
dskc:其实如果有人亲自去过沙漠,到过民勤治沙站,就会知道,沙漠其实并不是一片死寂,它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有自己的生态系统。我们深仇大恨的情感,只缘于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共存当然是可能的,只要解决水的问题就可以了嘛,比如拉斯维加斯,埃及沿尼罗河的城镇。甚至没有水,有钱也成,像阿拉伯石油国,沙漠也没关系,照样很繁华。但我们的问题是没有那么多水资源,也没有那么多钱,环境问题的解决,最后总会回到资源的消耗和经济问题上,这个很现实。说到植被治沙,其实没有那么绝对,我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有它的演替规律,开始注重固沙-植草-植树这样循序渐近了,我注意到以前还是“植树植草”这样的提法,现在已经有在说“植草植树”,不要小看顺序的变化哦。
新科幻:“一切的恶果都是人造成的,有人就有索取,有人就有破坏!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的过度繁殖都会招致生态灾难。”“如果要恢复一地的生态,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出来。”文中赵明的观点是否也是你本人的观点呢?从人的角度来讲,恢复生态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dskc:这是我本人的观点。其实这个问题,只要对比一下有人存在的环境,和没有人存在的环境就可以知道了,事实上,就算是同样有人存在的环境,只要人的干扰越少,环境的保护也越好。
有时候静下来一想,人类做为自然界的一员,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是十分恐怖的。食物链中的生物,至多和几种生物发生联系,人类几乎什么都吃。在自然状况下,环境通过食物链对生物量是有调节的,比如鹿太多,草就会被吃光,然后鹿会死亡,草得以休养恢复,鹿又得以生存,最后生物量会维持在一定量上。但人类早就超出这一限制了,人口都70亿了。而且我们还要开采地下的矿藏,改变原有的地貌,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生态,“恢复”是个定义很严格的词,恢复什么呢?自然状态?那只要有人就根本没戏。通过我们的智慧,把生态维持在一个可持续状态,这个还是可以做到的。
新科幻:“盖亚假说”的核心思想认为地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本身具有一种反制回馈的机能,能够将那些有害的因素去除掉。这个假说现在得到很多科学家的认可,你如何看待这个理论?如果这个假说成立,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能导致像《未来水世界》《后天》中描述的那种极端气候出现的,对吗?
dskc:盖亚假说我们上学时就学过,大部分我是很赞同的,但盖亚假说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的生物、大气、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基础上的,这些学科本身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而且作为科学来说,这个假说太难于验证了,只能说它符合目前我们对地球的观察研究。
如果说这个假说成立,我反倒觉得科幻电影中的情景才有可能出现,盖亚如果要清除有害因素,这个有害因素不就是人类吗。
新科幻:关于采用纳米机器人治理沙漠,仅仅是你的设想还是已经有了实践中的尝试呢?文中的纳米机器人有在现实中运用的技术条件吗?
dskc:这个是我的设想吧,我关注的资讯里还没有实践运用的,现在“纳米机器人”……不是在下载文件吗?
新科幻:纳米机器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途,在理论上它几乎可以做许多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事情,比如制造钻石、把草变成面包、治疗疑难杂症等等。但与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相伴的,是人们对其的恐惧。而在科幻作品中,纳米机器人都被赋予了黑暗的前景,你觉得这种恐慌有没有夸大的成分?这项技术的使用会得到推广吗?
dskc:我觉得人们对技术的恐惧是深植于心的,其实这是蛮好的一个习惯,就是干什么事先把最坏的情况考虑到。科幻作品中的恐慌我不觉得夸大,反而是很有益的思考。如果没有前辈们对机器人、克隆人、超级细菌可能带来问题的思考,我们现在在这些事上就不会如此谨慎。刘慈欣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对技术心存畏惧是好事情,起码不会傲慢。纳米技术当然会得到推广,某种程度上说,那是人类的下一个新纪元啊!
新科幻:把技术纳入生态环境,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呢?《沙之伊甸》中人类最后与纳米机器人共存是一种理想化的结局,有没有可能人类被这种技术反噬,地球变成死星?
dskc:那要看怎么理解“生态环境”和“破坏”这两个词了。生态环境如果指单一的纯粹的原生环境,那么技术就是一种破坏。反噬的可能当然存在,但我不觉得地球会变成死星,我们人类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如果不是几百万年前一颗小行星,现在地球上是恐龙的天下。纳米机器如果占领地球,也会有新的生命形式,何“死”之有?
新科幻:《沙之伊甸》并不是你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我看过你发表在《新幻界》的《猫》,这是两篇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猫》的想象更灵动、更天马行空,而《沙之伊甸》却有极强的写实风格。你自己更喜欢哪一种?你写科幻小说的动力源于什么?
dskc:我刚开始写作,所以什么风格都想尝试一下,当然更喜欢现实感强一点的。写作动力吗,好玩啊!
新科幻:你喜欢什么题材的科幻小说?你认为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记者这个职业会给你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吗?你的下一篇小说还会以生态环境为主题吗?
dskc:硬一点的科幻比较对我胃口。好看的科幻小说嘛,在情节上有阅读快感,在知识上让读者有所得,最好的感觉是这种:哇,这里有一个新世界。
目前为止,职业还没有给我提供什么素材,下一篇还没想好,现实层面的工作太多了。
新科幻:据说在你的电脑中有许多科幻小说的大纲,它们当中有多少可能会变成一个好看的故事呢?能大概讲几个故事设定让我们向往一下吗?
dskc:在平行宇宙里,它们已经变成故事了吧?呵呵,其中一个故事就是讲平行世界的,你知道姆潘巴现象吗?这是个很好玩的事情。然后还有一个是关于微笑的,你注意到了吗,先天的盲人也是会笑的,也就是说笑不是我们学习的技能,而是我们遗传的,所以我们别抱怨鱼生下来就会游泳,蜘蛛生下来就会结网了,我们也是很强大的啊,亲。就说这么多了。
新科幻: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dskc:也谢谢你,我会努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