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心胸
(2012-02-17 09:11:18)
标签:
10期科幻风向标杂谈 |
分类: 科幻风向标 |
还记得多年前,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奖时,科幻迷已经为她到底算不算科幻作家有过一番争论了。尽管莱辛写过大量的科幻小说,尽管北师大在吴岩的主持下召开了莱辛科幻作品讨论会,但因为她更为人所认可的是非科幻作品,所以在豆瓣上,科幻迷认为把她拉拢到科幻阵营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说“理论圈太没劲了,想给科幻找亲戚想疯了”吧。显然,由于多年来深受主流人类、主流文化的歧视,科幻迷对“主流”产生了“你们懂什么啊”的反抗情绪,为了防止受伤,最好干脆划清阵营,彼此互不打扰,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悲壮的决裂姿态,却让我想到了《巴黎评论》的记者说过的一段话:“……那些‘科幻小说’迷们,他们非常的小心眼,排斥那些不固守在‘科幻小说’这个小圈子的作者。”
大概是借了《三体》热销的光,一些科幻迷这种自信的对抗心理近来变得越来越澎湃。微博上有消息说:“大英图书馆的科幻小说展,刘慈欣的《三体》赫然摆在展品中,说明文字是这么写的:刘慈欣被认为是中国最棒的科幻小说家,2010年他的《三体》红遍中国。”于是有科幻迷骄傲地宣称《三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目前为止唯一诞生于中国的世界殿堂级文学作品”,还有人说大刘为我们赢得了体制内作家不曾为中国人赢得的光荣。巧的是,吴岩也在他新近出版的理论著作《科幻文学论纲》里,采取了“权力”视角,将科幻理解为“科技变革的时代里,受到各类社会压制的边缘人通过作品对社会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学所进行的权力解构”。此书一出,科幻迷们纷纷热烈地表示:“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是边缘我光荣!”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耐人寻味。自甘边缘并以此为荣是一回事,一听见别人批评就不分青红皂白说“科幻的价值,你们不懂,别说三道四”则是另一回事。这种听不得批评的心态,其实不光是科幻迷的问题,也是当前很多中国人的问题。也是在这次书展期间,算得上“主流”作家的格非在谈到外国研究者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时说道:“一个作家不要害怕别人的批评,作家不可能会被批评毁掉,只会被吹捧毁掉。”确实如此,作家不是天生而就的,诚恳独到的批评能够帮助写作者认清自己的缺点,少走一些弯路。科幻文学,再怎么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也不可能摆脱文学的根本属性,正如中国人再如何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也不能摆脱地球人的根本属性一样。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家“主流”批评家毕竟是专家,博览了多少人类历史上的经典文学作品,由此养成了对“文学”较为可靠的感知力和判断力,以此审视科幻作品而提出来的见地,就不是一般科幻共同体内部批评所能容易达到的。更何况,和《盗墓笔记》《鬼吹灯》什么比起来,《三体》还没有“红遍中国”,所以对文学批评家的说法,我们还是应该虚心地倾听比较好。否则,就只不过是沉醉在半死不活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自生自灭罢了。这固然也没什么大碍,但人家如果问起,“你们科幻迷不是自称喜欢仰望星空嘛,怎么心胸这么狭隘呢?”那时我们要怎么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