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画廊(节选)

(2012-02-13 11:08:59)
标签:

9期原创

杂谈

分类: 原创精华

                                    黄海
 

  五十年才有一次聚首的小学同学会,相见时男男女女多是银发人了,有县长、法官、中小学老师、大学教授、商人、家庭主妇、医生、护士、公司职员,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却都已到待退或退休之年。青青校树的毕业歌声,犹在耳畔回响,童年时代校园里的青草味和欢声笑语依稀可闻,一幕幕的光影在眼前与现实交映垒印……
  时光魔术把每个人从青嫩年华带到感伤的晚年,多数人已儿孙绕膝,仿佛逝去的只是眨眼间的一笑,而昨天已了。一个童山濯濯的男生,站在树阴下拿着麦克风唱歌,头顶反射着即将西沉的夏日阳光,仿佛每个人又回到小时候的样貌神态,每颗心都成了连络两个时代的感光片,每个人都飘过同样的念头,五十年只是一刹那罢了,实在分不清楚时间怎样在人世进行幻化成长和衰老的魔术。
  余兴节目是参观超大型想象画廊,它就坐落在都市的繁华地带,一座耸立云霄的高塔式的建筑,在那儿可以俯瞰整个大台北,进入永恒,透视人生与宇宙的终极秘境。

  在想象画廊里,我们是旅者,探首窗外可以见到五彩霓虹在都市的众多楼房中闪耀,台北街上车如流水人如蚁,忙忙碌碌的情况和过去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回廊里,挂着数不清的千篇一律的人脸照片,都是以我为主角的摄影画像,前一张与后一张,几乎是一模一样,看不出任何差异。但朋友,且慢感到单调无聊,处身在一个满是复制画像的回廊里,如果我不告诉你真相的话,你无法明白时间轨迹的奥秘。我把生命中每一天自己的外貌都制作成了画像,贴在回廊的墙壁上,每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张画像,闰年多一张,它们都是真真实实的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留下了清楚的画面印象──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昨天的我与前天的我,前天的我与大前天的我……依次排列,每一张画面上的外貌几乎是完全相像的,无法分辨彼此的差异。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就像每一张几乎不变的画面,我们盯着挂在墙壁上的每一张脸,逐渐加快速度移动视线,画像上的脸貌变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我前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样子,以至于前一年两年的样子都出现了。不知不觉中,空间画面已经变成了时光隧道,不记得当初我是怎样从两鬓霜白、顶上微秃的老年人,变成双目炯亮、神采俊逸的美少年,所谓朝如青丝暮成雪,忽然时间反转,人生画面倒转,顺着回廊往下走,时间也在飞快地往后倒退,我也越来越年轻,一年一年地倒退回去,我们终于走到孩提时代当初分手的地方——也就是四十年前高唱骊歌的那天。于是,大家一起手牵着手唱着青青校树、萋萋芳草的歌,跌入童年时间的河流里。想象与现实交错重叠,我们感到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恍惚和不可思议。
  设计这趟旅游,是对时间逻辑开的玩笑与质疑,如果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完全一样的,那么第一张《暮成雪》和最后一张《朝如青丝》也必然完全相似,现在的我与画面中的人也必然一样青嫩俊俏,所有的人也都没有例外。最后,机器快速地倒转画面,回到我出生时的第一张照片,我把它放大,成为立体三维空间的壮观大画面,甚至可以听到出生时的哇哇哭泣声,站在画面中沉思默想,依稀每个人多少有着难以言宣的失落和伤怀。
  初生的婴儿消失不见了,所有的旅者都飘浮起来,进入隧道一般的黑洞,仿佛是置身在母亲的产道里,模糊脆弱的人体,在黑暗中一个母亲的子宫里挣扎踢动着手脚,最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点,那就是最初的人形,我的来源,一如每个人的来源。
 
  想象画廊的超大画面影像,呈现出了一个大窗子,众多旅者随着镜头飘出窗外,以君临万有的视界,置身天空自由自在飘翔着。起初是熟悉的台北繁华街景,高楼大厦林立,摩托车与汽车塞满了每条道路,污染的废气蒸腾成一层薄薄的黑色云雾,行人像鱼群在污浊的池水中游荡着,淡水河是台北的一条秽气熏蒸的排泄管道,兼作垃圾场,与台北光华亮丽的外貌极不相称。渐渐地,在水晶耀眼与雷电交加中,天地变色,成排成列的楼房缩陷入地底,乌烟瘴气的都市景观不见了,朦胧中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美丽澄明的大湖,四周密密生长着蓬勃魁伟的樟树,那圆锥状的白色花朵在绿色野地如众多闪亮的眼眸,在风里闪动,清幽的湖面上有摇桨的船在碧波里荡着。眼前正是一幅熟悉的中国山水画,湖的四周由原住民居住着,过着打猎捕鱼的生活;携带种子和农具的汉人,逐渐来到,在河流沿岸垦荒种植;西方的船队也从天连海、海连天的那边出现,逐渐驶入大湖里。天地悠悠,景象如幻,旅者与天地已经融为一体。
  空中传来洪钟般、神祇般令人敬畏的解说:“1632年,西班牙的船只溯淡水河入台北平原——当时台北还是个咸水湖。而当汉人大批移居台湾时,独木舟仍然是很多湖泊河流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旅者心中悸动又感动,谁能相信这一切仅仅是三百多年前的景象?众多的唏嘘和心头的扑扑之声,有如野地里喷出清泉的微响。住洋房享冷气开汽车的现代旅者,如何能够想象熙熙攘攘的台北,当年曾是青山绿水的翡翠世界有如蓬莱仙境?独钓寒江雪,孤舟簑笠翁的情景,与现在人烟稠密、连呼吸都感到要窒息的境遇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超大画面呈现了台北曾经在1963年的“葛乐里”大台风来袭时,被水围困成水城的景象。在全市断水断电半瘫痪的状态下,还真的有独木舟在街头巷尾出现,兜售食品或日用品,两种时空环境的叠影,格外引起观者的思古幽情。(未完)

  温馨提示:阅读原文请您订阅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