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穆天子》作者绿天
(2011-06-24 09:37:16)
标签:
5期作者连线并非历史无关传说杂谈 |
分类: 作者连线 |
——
绿天:有关这个天文现象的报道,我当时也曾留意过。如果说2.7K微波背景辐射上的圆形图案真的是两个平行宇宙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平行宇宙又可以很好地解决时间旅行所面对的哲学悖论,那么,是的,这一发现无疑让时间旅行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途径,它让我想起了《远古人类》中的地底量子计算机和《神们自己》中的电子通道。
至于我在小说中没有给予平行宇宙的设定,出于情节考虑的同时,更多是,我认为当时的西周尚且不具有姜先化推行民主的土壤,因此,索性就别给他生存的机会会更好。
新科幻:你平时喜欢看历史小说吗?你觉得在创作《穆天子》的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历史类的科幻小说与普通科幻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有什么不同之处?
绿天:钱莉芳的《天意》是我最早接触的科幻历史小说,但是实在看得不多,所以在写《穆天子》时也有诸多不顺,尤其是由于历史既定,小说的虚构成分不得不建立在史实之上,需要查阅相当多的文献,即使如此,也不能对此有十足把握。我面临的这个难题也是历史类科幻小说与其他科幻小说的最大不同之处。
新科幻:发表在《科幻大王》上的《芭芭拉号》是你的处女作吗?那篇文章记得当时引发了读者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讨论。这些年来,你一直为了理想而不懈地努力,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你?这些年在科幻写作方面,又有什么心得呢?
绿天:在创作《芭芭拉号》之前,我曾结结实实地练过很多笔,《芭芭拉号》的确是我的处女作,阿瑟所持有的希望与梦想也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支撑我写作的信念嘛?这实在是难以名状的事物,很难界定。至于写作心得,那就是,不要相信你的语文老师,也别顾及作文分数,坚持写自己喜欢的故事。
新科幻:我很好奇你是怎样走上科幻写作的道路的?曾为写作做过有意识的知识积累吗?喜欢什么样的科幻作品呢?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有哪些?
绿天:最初写科幻的缘由,可能是因为班主任撕掉了我的科幻杂志,心有不甘;也可能是单纯为了炫耀,记忆实在是有些模糊。但是,就好像抽烟的人可能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抽第一支烟的情景,但却不妨碍他一直抽,因为那已然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知识的积累是肯定的,尤其是科幻这种文体,它所涉猎的知识领域既广又深,这应该是读者和作者都十分头疼的问题。另外,在众多科幻题材中,我始终热衷于太空歌剧、蒸汽朋克和废土一类,拉拉、特德·姜和道格拉斯·亚当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可谓篇篇经典。
新科幻:你学什么专业?你周围的同学中,有跟你一样喜欢科幻的人吗?学校是否有科幻社团或者喜欢科幻的小群体呢?一般同学理解你对科幻的喜爱吗?
绿天:我目前在重庆大学学习工程造价,这是个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计,相当头疼。学校里喜欢科幻的虽不至于凤毛麟角,但的确不多,有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科幻社。但是,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我只是喜欢吃些难以剥皮而且可能味道很怪的东西,还好,没有到不能被理解的程度。
新科幻:前两天我去参加山西太原理工大的光锥科幻社组织的活动中,同学们为科幻文学应该更注重科学内核还是更突出故事性,应该是小众的、精英化的还是努力向大众推广这两个问题争论不休。这两个问题好像也是科幻界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绿天:在我看来,科幻内核与故事性的关系就好比是人的骨骼与肌肉,骨骼支撑肌肉组织,而肌肉组织通过有力的伸缩带动骨骼,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比例关系只能就某篇小说或个人而言,对于整个科幻文学来说,是无法作出准确衡量的。科幻是否属于精英化我不敢说,但是我国的科幻目前的的确确是小众的,可它不应该只属于小众,在推广科幻文学的同时,应当与科普一同推广。快餐阅读的时代,能静心阅读科普的人正与日剧减,这是将科幻限制在小众群体的主要因素。
新科幻:说了这么多严肃的话题,我们换点轻松的内容。能谈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平时都有些什么爱好?对于80后、90后都喜欢归类,你属于哪一类?
绿天:科幻之外,我的爱好还真的不多,学习空闲听听民谣,偶尔踢球或者骑车逛逛重庆城,生活很闲散。朋友把我归类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好学生,乐于助人的好青年,而我身在此山中,神马都不知道。(笑)
新科幻:对于自己的将来,你是否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呢?在科幻创作方面又有什么计划?
绿天:我的蓝图就好像重庆地图一样,几周一更新甚至几天一更新,但有些东西却始终不会改变,比如朝天门码头的位置。有一天,我可能会由作者变为作家,这就是我宏伟蓝图中的“朝天门码头”。目前正在写一篇有关佛教徒的短篇,敬请期待吧。
新科幻:记得你曾经说过,一份梦想,一份希望,这是你飞向广袤宇宙的全部载重。在采访结束时,我祝愿你能放飞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绿天:这句话是借《芭芭拉号》的阿瑟之口说出来的,现在仍然没有过期。谢谢!
采访结束了,然而有些题外话却想在这里说。在编辑《穆天子》时,我终于知道了,自己一向自诩的了解历史,其实也仅限于那点书本知识,历史的浩瀚无边让我跳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为了让这篇文章在细节上更严谨,我和绿天不停地进行考究、求证,并请来外援——《白炽之昼》的作者暗号,历时近一个月,对文章中涉及到的地名、引语等等可能会“穿越”历史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完善。但我们毕竟不是历史学家,如果读者在文章中发现还有不够完备的地方,还请告诉我们,并多包涵。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