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矩阵(节选)

标签:
虚拟人矩阵3期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精华 |
这是一件杀人碎尸案,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是因为凶手处理尸体的方式。据最先报案的老太太说,她晨练回来的路上发现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塑料袋,里面竟然是切得细细的肉片儿,当时她以为是谁粗心把刚买的羊肉片儿给丢了,还暗自庆幸,想着可以大快朵颐一番了。
当她在水龙头上冲洗肉时,就发现有些不对劲,这肉片比纸还薄,其间还夹杂着硬硬的碴儿,好像是骨头!她活了大半辈子,只知道有带皮驴肉,还从来没见过连骨头带肉一起切片儿来卖的羊肉。她就有些怀疑了,再仔细看,竟然发现了一截卷曲的毛发,那是人身上才有的啊!再看,眼前的肉片儿鲜红无比,似乎刚刚从活的人身上切下来,还在跳动。老太太跌坐在地,急忙报警。
几天之后,人们又先后从这个城市的另外几个角落发现了用同样方式处理的“尸片儿”,拼拼凑凑,就拼出了一个人的十之八九。是怎样的仇恨,使凶手把人切成了薄如蝉翼的片儿,甚至是连皮带骨会同内脏的。先不论凶手的作案手段是何等的残忍,他的心理素质又是何等的超强,人们猜想,仅从“刀工”的细腻程度上来看,凶手发泄了仇恨之后,似乎又在享受着杀人的过程……
有一个杀人恶魔就隐藏在人们中间,他还会再次作案吗?恐慌和不安的情绪在人们中间蔓延。警方不敢怠慢,经过大面积排查和DNA检测,很快调查清楚,死者名叫王若然,是城市大学量子物理研二的学生。
死者居然是城市大学的一名女研究生!
很快,百度贴吧出现了专门的若然吧,帖子天天翻新,纪念、缅怀、愤怒、惋惜、好奇、猜想,提供线索的蜂拥而至,“一个人到底能切多少片”不几日就成了百度贴吧一大热贴。
细看帖子里的各种信息,他慢慢得知,王若然的社会关系极简单,活动范围无非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同学说那天晚上她说出去一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警方调查发现,她的日用物品摆设如常,只是少了她的Macbook——苹果公司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种种迹象显示她并不是刻意出门,而是像往常一样拿了Macbook去了实验室。
他又从帖子里看到,经过大面积排查,警方排除了她周围的人作案的可能,又根据尸体处理的方式对医生、厨师、屠夫等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展开大面积排查,几乎把城市翻了个底朝天,仍没有线索。
看到这里,他早心惊不已了,能把人的身体切割成薄如蝉翼的千万片儿,那不是人能做到的。而这种切割尸体的方式,他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研究所里的高精度程控切割仪就能把实验动物的尸体按细胞级的精度切片。至于帖子里所说的切片鲜红的生命颜色,他也熟悉不过——那是因为切片前被切的动物还没有死!
难道凶手是这研究所里的人?像这样的高精度程控切割仪除了他们研究所,全国也找不出几台来。也就是说,王若然可能是被他们研究所的程控切割仪活活地切割了的。
想及此,他的脊背有些发凉。他继续浏览,想找到否定这个想法的证据,却无意间发现了王若然的照片。他几乎呆住,照片里的她温婉可人,青春飞扬,而深深吸引着他的,是她那双澄澈的眼睛,让他不敢直视。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
他也是最近才到这个研究所工作的。
他负责一个高度机密的项目,项目有一个很科幻的名字:虚拟人矩阵。即把人体切割成细胞级的薄片儿,再利用高精度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存储进电脑,形成人体信息数据库。也就是说,用这种方式把人做成纯粹数字的虚拟人。
王若然如果真的被切成了传说中的那么多片儿,那研究所很可能就是杀人现场,最知情的应该是首席科学家吴任。而吴任,突然不辞而别。也正是因为吴任的不辞而别,他才能考进这个唯才是举的单位,并代替了吴任首席科学家的位置。
当他看到王若然照片的时候,他突然就想到了吴任。而吴任的电脑,恰恰也是一台Macbook。他感到,这似乎并不纯粹是巧合。
若然吧的帖子里透露,寻找王若然的Macbook,曾经是案件的重点。警方分析,王若然的Macbook里一定有她的聊天记录什么的。这个时代人们的交流大多通过网络,谁也不知道谁有什么样的朋友,都在干些什么。通过电脑记录,说不定能找到她被杀的蛛丝马迹呢。
他看过帖子里王若然的同学提供的Macbook图片,那是一台乳白色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而吴任所用的,则是一台黑色的Macbook。吴任离去之后,这台电脑仍然留在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同样的极少数人使用的Macbook,让他自然而然地把吴任和王若然联系到一起。他能体会到这类人的孤傲和与众不同,比如电脑配置上用IBM的CPU;而不用INTEL的CPU,喜欢苹果的snow
Leopard,而拒绝微软的windows7等等。
这是内心的自恋情结在作怪,是一种精英式的堂而皇之的自私展露。这种感觉,他非常熟悉,他知道,对技术痴迷到一定程度的人是什么也干得出来的。(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