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77年高考印痕

(2017-11-28 13:38:17)
标签:

1977年高考

长安县王莽公社

知识青年

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专业

分类: 老汉的事——姑且听之
         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晒出吉林省1977年高考试卷,触动了老汉我的神经。是啊,国家“文革”后恢复高考已经整整40年了,40年前的此刻,老汉我也和知青点所有知青一起,在下乡的地方,长安县王莽公社樊川中学考场参加了那场载入中国现代教育史、政治史、文化史的高考。不禁浮想联翩,当时的情景很清晰地在眼前浮现。
   享受”了政府给出的一个多月复习假期,经历了去西北大学大礼堂听课、大姐大姐夫辅导、自己勤奋复习等等暗无天日的复习过程,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一切复习资料,带着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期望,我又回到了下乡插队的王家村,和其他参加考试的知青们一道,天没有亮就步行赶到了樊川中学考场。学校大门口没有后来每年高考时必然出现的大批等候的家长,路上也不存在堵车和噪音,更不会有警察为考试疏导交通——哈哈,老汉我搞笑了,广阔天地,天大地大,根本就没有什么人!
    樊川中学简陋的教室里,一人一个课桌,监考老师拿出一个小信封给大家看:“密封完好啊,我拆开了”,然后就用粉笔把试题直接抄写在了黑板上。考生们每人发了一张8开道林白纸,还给了一小块随意撕下来的硬纸板,上面还有一小坨浆糊。不需要2B铅笔,直接用钢笔在白纸上答题就是了。一张白纸写满了(从上到下地写),举手向老师再要一张,自己用浆糊粘在第一张下面,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由上而下的长卷。记得我很快就成了那个考场里的佼佼者了,监考老师开始注意到我了,因为,我几门考试答的都是最多的,粘连起来的长卷都从课桌前面耷拉到了地面上,还卷了起来。后来,连樊川中学考场的主考、副主考都来了不少,最多时在我的身边围着的监考老师都有五、六个,搞得我都有些紧张了。如果是现在法律意识强的话,我都可以抗议了:不要干扰我答题!可惜,那个时候不敢啊。
       中午休息的时候,也没有地方休息,也没有地方吃饭,大家伙就在学校外面的农田里随便找个树荫或者田埂,坐下来吃自己带的干粮。印象中,只有一个我们知青组的知青家长,好像是在西安体院工作,开着一辆比赛用的三轮摩托车来给自己儿子送吃的了。大家看见后,也没有什么羡慕。
    考试过去后,各回各村,各人继续干自己的活。我回到生产队,马上就赶到了队上的水渠工地,参加了水渠修复的劳动。和队上的农民们聊起高考来,很奇怪,几乎多数人都认为杨玉麟这孩子一定能考上。哈哈,看来,老汉我当时在农村的人缘很不错啊。老队长给我说,玉麟啊,如果你这次考上了,就不说了;如果你没有考上,那你就亏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在我复习、考试的这段时间里,大队做了领导班子调整,本来上面准备要把我吸收为大队班子成员呢,可大家说,玉麟肯定能考上大学,刚吸收进来他就要走,干脆就不吸收了。哈哈,原来还有这等好事。还好还好,幸亏后来我真的考上了。
    说起考上大学,接到通知书,也很有意思。转眼就到了1978年了,临近春节,我们几个知青和村里的青年农民一起去公社街道瞎转,看看能否给城里家过年买到一些年货,结果一无所获。跟一个农村青年进公社大院时,遇见了公社主管知青工作的挂职干部在大院里聊天。他看到我后说“去我的办公室里,有你一封信”。好奇怪,我的信怎么到了公社里了?跑上二楼,一进门就看到他办公桌上有一个横式长信封,封面写着“陕西省长安县王莽公社革委会收”,下面是“北京大学”,旁边还有领导批示“请通知本人”。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我的入学通知书啊。果然,打开后,是北京大学入学通知书,我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
    为什么个人的入学通知书要寄给公社呢?那就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了,很简单,要单位政审。政审通过了,通知本人;政审不通过,很遗憾,考生本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经与大学擦肩而过了。想想真的很后怕:政审我不怕,根红苗正的,但是如果遇到坏人呢,如果这个坏领导偷偷隐藏了我的入学通知书呢?后果不堪设想。还好还好,没有出现那种事情。感谢当时的王莽公社领导,感谢那位知青工作的挂职干部。
       后来,就简单了,偷偷告诉恋人自己的喜讯,用了两个小时挂通了实际距离仅仅30公里的老父亲;再后来回家,父母姐姐哥哥亲戚朋友甚至中学老师同学邻居都知道了;再后来,与老父亲一起回到王家村,办了离开知青点的所有手续(队上欠我20多元的收入所得也顾不上要了),几个同组的知青和大队会计、团支书一起送我回到了西安家里。再后来,办理粮油户口关系,去长安县高考办(现在的杨虎城纪念馆里)办理入学报到火车半价证明。2月底,独自一人坐火车于27日凌晨赶到了北京,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学习生活。
    补充一下我为什么报北京大学的吧。当时,陕西省规定每个考生只能填报三个志愿(连学校带专业),我当时和大姐商量准备报本地两个大学的三个专业。要去下乡的地方报志愿了,临出门的时候老父亲说了句“我们就不敢报一个好的学校吗?”好的学校?哪个学校好?那时候的资讯很不发达,大家对全国有哪些好学校也都不很清楚,其他外地也不愿意去。于是,我脱口就说“那就报北大吧”。北大什么专业好呢?大姐在西北大学工作,一直对学校图书馆几个老师精湛的文献检索技能很是推崇,她就建议我报图书馆学专业吧,北大在陕西省招这个专业的学生。于是,我就第一志愿填报了北大图书馆学专业;于是,我就读了图书馆学专业;于是,我就干了一辈子图书馆学专业。
    这,就是老汉我的77年高考故事。找出当时入学通知书的信封和里面的学校信函(通知书当然在报到的时候上交给学校了),还有当时入学的火车票,拍了照片。这些,都是我1977年参加高考的印痕。
    以此纪念国家恢复高考40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