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曾经说过,今年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在全国范围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全部70个项目中陕西省中了13个项目,在全国各省份名列前茅,主要原因就在于陕西省各高校和部分研究单位在公共政策研究、文化事业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教授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研究特长和成果积累,跨界进入了这个原本仅有图书馆领域人才关注的研究领域。
老汉我也参与了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段小虎老师的课题组,一起申报成功了其中一个项目《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设计研究》。其实,小虎老师这几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自己驾车已经跑了西部11个省份中的9个省份,取得了不少的前期研究成果。昨天,课题组在西安曲江一家酒店举行第一次课题组会议,在小虎老师的主要介绍发言后,大家就课题的研究重点、研究报告的撰写方式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参加会议的有课题组成员,包括主持人段小虎研究馆员,杨玉麟教授,安康图书馆李焕龙馆长,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的井水老师,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闫晓斌老师和赵冰老师,以及西安文理学院的李婧老师。课题组还有一位大咖,四川图书馆谭发祥副馆长,因路途和公务原因请假。除此之外,课题组还特别邀请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占绍文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的赵豪迈教授,两位都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政策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邀请他们给我们提出一些高屋建瓴般的指导和建议。
应该说,昨天的讨论很有收获。大家都已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意义和基本政策环境、西部实际状况有了一些基本的认知,也都在这方面有所研究,不少人还同时承担着国家或省部级类似课题的研究任务。所以,在对课题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方面不存在太多问题。昨天的讨论重点集中在如何选择研究的突破口。最后,大部分成员的意见,建议重点结合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实际状况,从供(政府所提供的人财物等方面)和需(西部最基层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一个或两个点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最后以智库报告形式提交文化部,争取对中央主管部门最终制度设计方面有所帮助。当然,不影响学术论文的形成和发表。
几个参与课题组的年轻人很有感触,这种专业性很强、起点较高、专指性也很强的讨论,对每一个人都很有启发。这也是老汉我一直所坚持的一个观点:课题研究,集体的智慧非常重要,头脑风暴的方法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