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A股将是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2011-12-28 08:02:21)
标签:

财经

a股市场

博文

区间

最低点

鑲$エ

分类: 大盘预测及个股推荐

    日历很快要翻过2011年了,照例又是要总结一下2011年的经验,(下一篇博文回忆得失)。这篇先展望2012年的市场走势。

    上篇博文笔者论述了,为什么2012年好过2011年?

笔者说八点利多因素

1:货币政策有放松的迹象,21.5%的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跌的趋势,货币松,证券市场会有所好转!

2:股市政策有养老金,社保资金入市,RQIFF的入市利好,这些资金进来总比不进来好,水涨船才能高。

3:管理层已经在严查内幕交易,加大分红制度的落实,进行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对市场自然构成中长期利好。

4:2011年的走势已经出现了大幅的下挫,根据图表的回折理论,不论是否有大牛市,下跌对应的反弹总会有的吧,悲观完就是乐观,悲观的筹码抛尽了,剩下的就是上涨!2011年太悲观,2012年应该会有乐观的因素出现,冬天完了总有春天和夏天嘛!

5:目前大部分投资者是空仓或低仓位,市场已经极度缺少抛盘割肉的做空筹码,人人都在贪婪的等最低点,都希望右侧交易,都希望买在最低点,笔者只能感到可笑,全国的投资者都想把握住最低那个点的区域,你说有可能吗?这个区间就像08年1700点以下一样,只有稍纵即逝的几天,概率使然大部分投资者是无法抓住这条影子鱼的,但现在现实是大多数人都在等那个最低点的出现!所以可能等不来,等来的是不断逼空性的上涨。

6:A股的估值已经接近2008年的底部区域,A股PE平均在13倍,PB在2倍,但经济远没有2008年那么坏,从图表上看,银行,地产,权重蓝筹已经跌无可跌,后市只剩下横盘和上涨两条路。

7:再分析图表走势,笔者一再强调,在2100点-2200点这个区间很有可能形成A股的反转性底部,这个切线图形是可以做出来的,200-2001年的市场顶部正在对目前的A股形成底部的强烈支撑。从时间结构分析,调整的时间已经是4年了,市场孕育的上升动力正在加强。1680点绝对不会见到,如果退一万步,只要见到1680点,那么市场必然会跌破1664点,强大的下压惯性和恐慌盘使然。

 8:趋势结构分析,目前已经是下跌趋势的末端,盘面上只要绩差股完成最后的杀跌,医药股,消费股完成补跌,市场自然见到底部,但他们的下跌会和提前上涨的权重股形成对冲,在交合中完成2100点附近底部的构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2年不会太坏,不会像有些人想的那么悲观,这些看着过去预测未来的研究者不过是投资心理学的锚定效应的最直接表现!

    那么是否可以预测一下指数的运行区间,笔者上一篇博文已经说过,预测精确点位毫无意义,但为了能有一个标杆,还是说说大致区间

一;笔者认为指数在目前的位置继续下行,可能性较小,所以维持今年的底部有可能就是2012年的底部,即在2100点附近。笔者坚决反对2012年见到1680点的危言耸听言论,虽然其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这个点位无视上述八条利好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散户追涨杀跌的简单思路,毫无专业研究的视角和洞察力,缺乏基本的逻辑判断,信马由缰的得出一个顺口溜点位,容易对投资者形成一个误导!

二:由于市场积弱已久,一时间走出单边牛市的概率较小,所以维持2012年上证指数不会高于3478点的预测,但悲观情绪的转化可能会诱发乐观情绪的出现,从而使指数的上行区间见到3000点左右。

    所以,2012年市场走势似乎是一个蓄势待发之年,也是一个转折之年。年线图在2012年可以看到一根阳线!下部区间在2100点附近,上部区间在3000点左右,这根阳线也是A股市场展开新一轮牛市的起点阳线,2011年,这个让投资者感伤的一年,即将翻页,让我们满怀信心迎接2012年的到来,因为它是牛市的一个新起点。

 

笔者的《股票图形和趋势交易法》已经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欢迎投资者网上购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66398

或到当地新华书店购买

2012年A股将是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以上博文为笔者原创,如要转载本博文,请注明作者名,文中观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盈利自享!

 如有沟通可来信wwc1208@163.com沟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