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伟臣的博客
王伟臣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059
  • 关注人气:196,4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抛空的筹码无法阻挡上升的趋势!【伟臣看盘】

(2009-02-26 07:56:09)
标签:

财经

基金

筹码

笔者

博文

杂谈

分类: 大盘预测及个股推荐

市场自见到1664点反转以来,指数不断攀升,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不断从各种渠道跳出来的专家,学者,分析师,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经理,集体炮轰上升的市场,空方在1700点大盘最危急之时,先是抛出了今年是寒冬,明年是隆冬的概念,接着指数顽强攀升,空方再抛大小非不解决,上证指数要跌至500点的可怕论调!接着指数上攻至2100点,空方又在喊叫2009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难看,市场仍然要再次探底1000!春节后指数开始不断扬升,当上升到2300点时,一些对市场缺乏认知的财经分析人士竟然直接跳出来咆哮!请大盘停止拉升!不禁让人捧腹,投资市场是一个波动的市场,不是过冷就是过热,怎么能用实体经济的思路去安排投资市场的正常波动呢?同时笔者也在思考,伴随着市场的上升,在我们周围就不断洋溢着各种喋喋不休的控制风险,注意落袋为安,轻仓观望,持币等待等等“好心的提示”?这些大盘一涨就急不可耐的人士到底是怎么了?

1:集体再次误判:

投资市场总是大多数看错,做错!想必这次也不例外,太多的人现在看空,做空,未来他们会知道自己的错误,转而在接近顶部时再疯狂唱多,这就是一个循环!这批空头司令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残害“广大对市场迷茫的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在顶部追涨,在底部割肉!这就是他们存在的价值!间接的当起了主力的帮凶!

2:人云亦云的南郭先生:

本来对市场的未来就一知半解,对于未来的预测更是无从下手,但为了在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混口饭吃,偏偏装出一副专家的样子,摇头摆尾在那里激扬文字,回忆过去的所谓预测的成功,但只能凭嘴乱说,拿不出任何凭据来证明!

3:顽固的空头思维:

这批看空人士其实不懂,他们之所以看错,一再看空,不过说明了他们顽固的空头思维无法适应目前市场的变化!而发出的螳臂挡车般的梦呓!君不知在液晶电视发展之初,有些厂家和投资者死死抱住传统电视不放,最终命运可想而知!

笔者在前期3000点。2300点的下跌中曾经误判市场,首先错误谁都会有,笔者也经过了反思!但话说回来,你在3000点和2300点割肉的筹码你盘算一下,假如不割肉,是不是现在已经回来了本钱,但听信市场做空的言论,斩仓了,离开了,或15元买的,8元割掉,5元不敢买,7元追进去,9元吓出来!现在是15元的股票比比皆是,于是回顾一句话,要是在2300点听上 王老师的话,坚决不割肉,现在也赚了不少!这就是哪句名言,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站在概率的角度2300点的买入不能说完全是错误的!全国人民都在1700点同时买入你说可能吗?有些人的思维确实有些问题!

 

综上所述,这些所谓的空头司令在接下来的上升趋势必将被市场彻底抛弃,不论是机构,还是中小投资者,记住,你的抛空筹码阻挡不了市场的上升!这点笔者在前期的诸如《公募基金阻挡不了行情向纵深发展》,《市场将不断震荡盘升》等一系列博文已有多次表示!在此笔者奉劝广大投资者牢牢抓住2000点附近的筹码,这可是市场下跌70%左右的宝贵筹码啊!笔者预测到了市场最近的下跌,但都没舍得在2300点附近抛空所代理客户的任何筹码,思路就是以上的出发点!

相信市场再接下来的趋势中冲破2400点,到达今年笔者预测的3800点区域只是时间问题!上半年3000点见,下半年3800点见!这是去年笔者11月做出的预测!

握紧你的筹码,已经到达5000点价格以上的股票除外!等待市场的不断上涨!让那些在上半年还要再创新低,指数还有可能回到1200点的区域的空头论调去见鬼去吧!

笔者的这篇博文带有些情绪化,源自太多的读者来信告知笔者借钱炒股,全部斩仓在2000点附近的悲惨故事,包括昨日斩仓在2150点的投资者的来信而有感而发!请看空的人立即走开!记住,道琼斯跌了50%,那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只是受牵连出口有些问题,慌什么?面对下跌64%的市场你要做的就是坚守!!!

笔者正在参加全国十大财经博客评选活动,希望您点击抛空的筹码无法阻挡上升的趋势!【伟臣看盘】

以上博文为笔者原创,如要转载本博文,请署名王伟臣及出处!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盈利自享!

如有股票理财合作方面的问题可来信(wwc1208@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