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概况
一、概况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周围与河北省和天津市相邻。其地理位置在北纬
39°26′至41°03′,
东经115°25′至117°30′之间,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东南距渤海150公里,全市有常住人口1083.2万人(1996年统计数),有汉、回、满、蒙等5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6.5%。
北京市行政区划现有12个区、6个县。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近郊包括丰台、朝阳、海淀、石景山4区;远郊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4区和大兴、昌平、平谷、密云、怀柔、延庆6县。
北京市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48.7%,丘陵占1.7%,台地占6.5%。平原占40.1%。西部山地属太行山山脉,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平原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倾斜。
二、气候
北京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度间气候变幅较大。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经常出现6-7级大风,易出现春旱。夏季多雨炎热,多风雹、涝旱灾害,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7月份平均气温26-27℃。秋季秋高气爽,晴天多。冬季寒冷干燥,晴朗少雪,1月份平均气温-4至-7℃,降水量占全年的2%。四季按侯平均温度划分,冬季低于10℃,春秋10-22℃,夏季高于22℃。
年平均气温为8.5-12℃,降水量470-640毫米,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5℃,
≥0℃积温4400℃,无霜期190-195天,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山前暖区≥0℃积温4600℃。
年平均降水总量105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5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约17亿立方米为河北省流入。年可供水量45亿立方米,偏枯水年为38亿立方米,枯水年为32亿立方米。全市实际需水量45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农业用水22亿立方米(1995年)。
三、土壤
北京地带性土壤为褐土,约占全市面积的64.7%。山区主要为棕壤、淋溶褐土、褐土,土壤质地以砂壤、轻壤、中壤为主;平原主要是潮土、褐潮土、潮褐土与褐土,土壤质地53.4%为轻壤。土壤肥力在华北平原地区属中上等水平,土壤肥力水平以菜田最高,其次依次是水稻田、水浇粮田、旱地粮田、果园。平原粮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约为1.37%;全氮为0.075%;碱解氮67.7PPM;速效磷26.2毫克/千克;速效钾98.5毫克/千克。随着粮田氮、磷化肥用量增加,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
四、种植面积和产量
1997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00.6万亩,占用耕地467万亩,复种指数为171.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6.8万亩,占耕地377.7万亩,复种指数168.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5万亩,占耕地17.7万亩(花生14.2万亩,棉花3.2万亩);其它作物播种面积145.2万亩,占耕地71.6万亩(蔬菜130万亩,瓜类6.9万亩,饲料8万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6.8万亩,亩产372.9公斤,总产237472万公斤;占耕地377.7万亩,亩产628.7公斤。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256.9万亩,亩产375.2公斤,总产96393万公斤;玉米播种面积309.4万亩,亩产384.4公斤,总产118941万公斤;水稻播种面积34.7万亩,亩产454.7公斤,总产15804万公斤;杂粮播种面积35.8万亩,亩产176.9公斤,总产6334万公斤。经济作物中,花生播种面积14.2万亩,亩产
188.5公斤,总产2685.5 万公斤;棉花播种面积3.2万亩,亩产69.3
公斤,总产224.8万公斤。
五、种植制度
山区旱地一年一收,以粮食作物为主。平原地区灌溉条件好,以一年两熟制为主,主要是小麦夏玉米或麦茬稻两茬平播,还有两年三熟和一年多熟等多种种植形式,除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蔬菜、瓜类、饲料占有一定比例。
1997年以耕地面积统计一年一收140万亩(粮食作物110万亩)。一年两收28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一年两收252万亩,粮食和非粮作物一年两收7万亩,两茬非粮作物26万亩。其它种植制度42万亩。
六、农业机械化和灌溉
平原地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1997年末全市有农机总动力47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2万台,小型拖拉机4.2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0.39万台,玉米收割机0.15万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6万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2万台,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2.5亿元。目前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耕地、整地、播种、植保、灌溉、收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机收面积达到98%以上,玉米机收面积达到50%左右。农业机械化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农时,保证作业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7年末全市有灌溉面积48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2万亩(喷灌200万亩,管灌76万亩,渠道衬砌76万亩)。主要作物小麦喷灌灌水量150-200立方米/亩,畦灌灌水量300立方米/亩左右;玉米由于生育需水与自然降水时期基本同步,浇水1-2次,水稻灌水量约400-450立方米/亩。
七、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冬小麦从种到收约257天,积温2000℃左右
(其中冬前积温500℃左右),选用品种要求亩产400-500公斤,抗病(锈病、白粉病等)、抗倒伏,具有强抗寒性,属强冬性品种。自5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已经历六次大的更新换代,目前主栽品种为京411和京冬8号,平均亩收获穗42-45万穗,穗粒数26粒左右,千粒重40-42克。
夏玉米从种到收约102天(6月20-9月30日)左右,积温2400℃,属中早熟品种。选用品种要求亩产400-500公斤,抗病(大、小斑病、矮花叶病)、抗倒伏,目前主栽品种有唐抗5号、唐育5号、京垦114等品种,平均亩收获穗数4000-4200穗,穗粒数400-450粒,千粒重280克左右。
春玉米从种到收125天左右,积温2700℃左右。选用品种抗病(大、小斑病、矮花叶病)、抗倒伏,亩产700-800公斤。目前主栽品种有农大108等。
水稻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较多,春稻主栽品种“越富”生育期160天,麦茬稻主栽品种“秋光”生育期1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