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2024-03-01 16:12:57)
标签:

高增乡小黄村

侗族大歌

纺线织布

古法造纸

侗族酸鱼

从江县地处贵州黔东南,与广西三江、融水和环江接壤,从江县是个多民族地区,以苗、侗、壮、瑶、水族等为主共19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0%多,其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如以小黄村为代表的侗族文化、岜沙为代表的苗族文化、斗里为代表的瑶族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神秘而古朴,还有历史积淀深厚的民间建筑,如现存最古老的鼓楼等,这些迷人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使从江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我们从南宁出发,500公里7个小时到达了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小黄村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有歌的故乡之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小黄村人人能歌善舞,小黄侗歌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的汇演大赛并获奖,近年小黄侗族大歌更是迈出国门,登上国际大雅之堂,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的奇妙组合,精湛的演唱被传媒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其结构之复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古老的鼓楼里我有幸领略到了侗歌队的侗族歌舞表演,宛如天籁之音行云流水般的演唱韵味十足。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侗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其节日与农耕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既合乎季节节律,又能增强村寨的凝聚力,不同的侗族村寨节日也不尽相同,而鼓楼是侗族人聚集的场所,每逢侗年、春节、吃新节等节日,他们都会在鼓楼举行唱歌比赛。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没能感受到这里的节日气氛。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现在小黄村依然保持着纺线织布的古老手工艺,从捻线、纺纱、织布、染布全部是手工制作。在路边我看见一位当地的侗族妇女在大缸里倒腾着植物染料,有一个缸里泡着叶子,且已经泛出了蓝色的水,她们就是用这些水给布料染色。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在小镇街边,一位老妇把捻好的纱线上织机,街坊邻里都来帮忙捋纱,这种土法织布,可不是表演,而是她们的日常,因为小黄村地处偏僻,来旅游的游客很少,就算是旅游旺季游客也不会多。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小黄村的古法造纸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主要原料是构皮麻树皮,她们把树皮去掉表皮晾晒后放到水里浸泡多日,然后放入大锅煮烂后用清水洗干净,用木锤捶打成纸浆,把纸浆放到木桶里搅拌,然后将纸浆水舀进模板里,并不停地摆动模板使纸浆水均匀分布,水顺着纱布往下渗漏,纸浆便均匀地遗留在纱布上,此后将模板放在太阳下晒干,纸就做好了,这种纸是书法绘画最好的纸张。制作一张纸需要30多道工序,由于工序繁多,产量不高,且每张纸仅卖10元,所以现在村里已经很少人做了,我很幸运能在街边看到这种造纸术。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腌酸鱼是侗族人的饮食文化,古话说“侗不离酸”,酸鱼是侗族的一道美食。每年的春耕季节他们都会在稻田里放入鱼苗,鱼和稻谷一起生长,待到稻谷成熟收割时,把稻田里的水放干抓鱼,然后把鱼放在一个密封的坛子里腌制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坛食用了,腌制过的鱼连骨头都是酸软的,酸鱼也可以在坛里长期保鲜,十年八年不会坏。酸鱼在侗族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侗族人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在小黄村朋友家我们有幸品尝到酸鱼和油炸蚂蚱螳螂等美味的野生昆虫。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近年来,当地村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外地游客来这里体验原生态的侗寨风情,欣赏侗族大歌,村里开了几家民宿,晚上我们住在民宿里,在楼上就可以看到小黄村的戏台。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从江见闻(上)小黄村侗寨风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