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荠菜、荠花和春天的野菜节

标签:
荠菜荠菜花挑菜节上巳节 |
分类: 说文释草 |
“春在溪头荠菜花”,说荠菜,辛弃疾的这句诗很有名,常被人引用。但诗,不仅是情景交融之类的诗意,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句诗跟我们说,古人生活里,荠是菜,也是花,而且是春菜、春花。《礼记·月令》有记,“孟夏之月,靡草死”。汉人郑玄注释说,靡草就是荠菜和葶苈一类的草。荠菜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止于初夏,留于春。
葶苈名声小,荠菜名声大,后世提到靡草,往往只当古人在说荠菜。《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是皇家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他们就直接把靡草看作了荠菜的别名。 但为什么叫靡草呢?宋人罗愿《尔雅翼》释荠,说“靡”是指其“枝叶细靡”。靡,的确有这个意思。西汉杨雄《方言》说,齐人把细布叫绫,而秦人晋人称之靡。晋代的郭璞注释说,靡,意为“细好”。这样说来,荠菜就是一棵纤细美好的草。农学史专家夏纬瑛先生有本小书——堪称“大家小书”,叫《植物名释札记》,书里也这样解释荠菜的名字:“荠菜小草,其苗叶多缺裂,荠菜之为名,大概是取其植物小而细碎之意”。夏先生的根据是:《周礼·天官·醢人》有“五齐”,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齐,同齑,五齐就是五种细切的肉菜。醢是肉酱,醢人就是负责肉酱的人,肉酱当然也是切得细碎的肉。夏先生据此说,以为“齐声之字有细碎之意”。先生是严谨的学者,下笔谨慎,只说“大概是”,但这个解释要比李时珍更合理。《本草纲目》解释荠菜之名,说:“荠生济泽,故谓之荠”,虽然言之凿凿,但终究是没有根据的臆想。李时珍是医圣,但解释草木之名,常常望文生义,想象力丰富,但不可信。毕竟,荠菜,不仅生于济水之泽,而是处处有之。
荠菜是小草,冬末生,初夏枯,生命短,但也自有它的光彩:“穿花野荠虽微草,也占年年一分春”(宋·陈著《横桥观荠》)。其实,荠菜何止是“一分春”,它几乎成了春天的代言,惹得诸多诗人去“观荠”。古时诗人,不管是说荠菜,还是说荠花,和辛弃疾、陈著一样,都是在说春天:“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元·杨载《到京师》)。黄鹂鸟是春鸟,其鸣是春来第一声;荠菜是春菜,可以说是春来第一“生”。而且,诗人说荠菜荠花的春天,或者春天的荠菜荠花,用佛家的话来讲,都是“大欢喜”:“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白居易《春风》)。读这些荠菜诗荠花诗,你仿佛能看见,荠菜荠花旁边,是诗人“春风”得意的笑脸。“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前一句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桃李不能动,只能在城里愁,可是,人能走出去。出城,在溪边偶遇一棵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一条溪水,一棵野菜,就可以成就一句好诗。而且,只因为水是春水,野菜开的是春花,字里行间,诗人是那么惬意,那么欢快。
春天,虽然和夏秋冬同为四季,但在人的生活,尤其是古人的生活里,要比其它季节特殊。表现之一,就是节日多,习俗多。简单说,就是要迎春,但没人迎夏、迎秋、或者迎冬。春天来了,“踏青何处去,春事归野菜”(宋·韩淲《十三日诵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之句成诗十首·其四》)。踏青是游春,怎么游?“春事归野菜”,多好!爱野菜的古人还专门给野菜设了个节日——挑菜节,时间在二月。荠菜,是春天最早生出来的野菜,挑菜的菜篮子里自然有它。
“挑菜节”,菜前用的是“挑”,但野菜前面用什么动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用的也不大一样。《周礼》记载,春官中的乐师要教王如何按音乐节奏走路,怎么走呢?“行以《肆夏》,趋以《采荠》”,汉代经学大师郑司农注释说,《肆夏》和《采荠》都是古乐之名,也是“逸诗”。《诗经》里多采草采菜,可惜《采荠》失传,不知古人在采荠时唱过怎样的古歌。后世也有诗人写采荠:“秋采菊英春采荠,岁月无忧三百指”(宋·毛滂《隋堤采蕈》)、“采荠篱根地,观梅郭外春”(宋·王之道《和龚圣任冬日即事》)。也是好诗,只是多了文人气,少了《诗经》时代的淳朴。
作家张洁有一篇《挖荠菜》,因为选入语文课本,流传很广。张洁是陕西人,周人的发源地,她用的是“挖”,不是“采”。我的老家在华北大平原,小时候也常带着篮子去田野,我们不叫采菜,也不叫挖菜,而是说挑菜。虽说采、挖、挑,都是用手,但也有差异。“采”是徒手,而“挖”和“挑”都要用工具,而且是把东西从土里弄出来。但我们虽说“挑”菜,也并不把野菜连根掘出,而是用镰刀,只割野菜地上生长的茎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说,绍兴的妇女儿童“采食”荠菜,用的是剪刀,工具和我们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历史的琐碎,但琐碎也是历史。
再回来接着说古人的挑菜节。挑野菜还有个节日,想起来也是颇古雅的事。节日,总是热闹的,尤其是挑菜和踏青又联系到了一起,南北朝的王寂有诗:“踏青挑菜共嬉游”(《马上漫成》)。挑菜和踏青一样,也是春天的游戏。宋代诗人秦观诗里说:“踏青挑菜,游女成行”(《沁园春》):男男女女,踏青挑菜,高高兴兴,有说有笑。甚至,还得加上互相追逐:“踏青挑菜恣追寻。赢得个天真”(宋·吴潜《望江南》)。春的田野,老人安安静静地挑菜,天真的少男少女们打打闹闹:“邻翁采荠分家小,游女揉花打路人”(明·屠滽《上巳日漫作》)。女孩调皮,用花打人,也是游春踏青的节目。但说到少女“揉花”,也并非空穴来风——春天,野菜生长,也开花。挑菜节前后,古人还有个花朝节,说是花的生日。
古时的春天,踏青,采花,挑菜。挑菜,自然少不了荠菜。因为,荠菜是最早生出来的野菜,而且,一向为古人所爱,称其“甘菜”,《诗经》里唱:“其甘如荠”。宋人罗愿《尔雅翼》讲荠,第一句就是:“荠之为菜最甘”。苏东坡给人写信,第一句说的是:“今日食荠,极美”。这么美味的荠菜从哪里来呢?苏东坡有诗:“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苏轼《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当然,挑荠菜不一定要去野外,因为只要有土,野菜就会长出来。荠菜,也会在自家园子里生长:“天付吾侪元自足,满园春荠又堪烹”(陆游《自诒》)。园子里种花种菜,野菜怎能满园?荠菜,常退到墙根生长:“墙阴春荠老,笋蕨正登盘”(陆游《蔬食》);“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白居易《早春》)。也不仅古人在在自家园子的墙根下采春荠,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里也曾写到:“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周作人说的后园自然就是鲁迅的百草园,可惜鲁迅写百草园时不曾写写荠菜。
去田野踏青挑菜也好,在自家墙下采来的也好,鲜嫩的荠菜用清水洗净,放进了盘子里——这盘子也不是一般的盘子,是春盘,吃春盘是古人迎春的重要活动。春盘里有多种新鲜的菜蔬,但肯定有荠菜——爱春天爱荠菜的诗人们称其春荠,春荠登春盘,也真是应景:“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宋·李时《十二月立春》)。荠菜可直接上春盘,也可以做春饼。清人孔尚任除了名剧《桃花扇》,还有一本记民俗风物的小书《节序同风录》,书中也提到了一种春天的荠菜美食。说二月初一,“采新荠”,和肉丁做馅儿,用面裹起来,烙熟,称之为“裹烧”。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苏东坡的吃法是用荠菜做羹,被称为东坡羹。大诗人发明的野菜羹,还颇为人喜爱。陆游有诗,题目即为《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其诗云:“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观荠、采荠,令人快乐,入诗,食荠也是一样。陆游说自己喝着荠菜羹,美得宛如在仙山。翻翻古诗集,食荠是常见的诗题:“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是陆游的《食荠》;“此中有真味,岂必鱠鲂鳢”,是释文珦的《食荠》);“世羞食荠贫,食荠我所甘”是梅尧臣的《食荠》……张洁写《挖荠菜》,第一句话写的是:“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人对一棵野菜有了感情,也就有了诗。只不过,这些诗和感情,跟荠菜一样,“此中有真味”——和大鱼大肉的“鱠鲂鳢”不一样的味道。这味道不是所有人都爱,不是所有人都能识——食荠也是识荠,食味也是识味。
待到开花时,荠菜就老了,不能吃了。荠菜是小草,荠花也不大,纤细的花葶上,四瓣儿的小白花,一层层地开, 一层层地落。花落后结出的果荚很好看,嫩绿的,心形的。英国人喜欢这些小果荚,他们把荠菜叫做牧羊人的小包包(Shepherd's-Purse)。中国的古人不大留意这些小包包,他们爱荠花。
古人爱荠花,甚至可以说有荠花信仰。要说春天的节日,最古老的应该是三月三上巳节。很巧,在民间,三月三也是荠菜的生日,而且,有的地方还把三月三叫作野菜会——庙会还有人知道,但少有人知道还曾经有个野菜会吧。说了这么多,想说的是,讲三月三的故事,实在是少不了荠菜。相传是苏东坡所作的《物类相感志》里说,三月三采荠花,置于灯台,飞蛾蚊虫就不来投火。明代的《三才图会》说的是把荠花放在席子下,可避蚊虫。《节序同风录》《清嘉录》等很多古书也都记有荠花可避虫蚁的说法,荠花是不是有这种功效呢,我也不知道,当做古人的信仰就是了:民间信仰荠花能驱蚊虫,佛教徒信仰荠花能保护生灵,因此还把荠菜叫做护生草。
三月三的荠菜事情,清人顾禄的《清嘉录》写得最详细,也是很好的文字:“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觉。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节序同风录》也提及女子三月三戴荠花,但说目的有二:第一,“免蚊虫”;第二,“荠花增艳”——美容美颜。而且,孔尚任还在书里还记下了两句民谚:“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三月三,荠花赛牡丹”。民谚简短,但往往押韵,可当做好听的民歌。江南地区,至今也还有三月三的荠花民歌流传,跟这些旧籍里记载的民谚有重复,但也更完整,更清新:“三月三,荠菜花儿上灶山;三月三,荠菜花儿单布衫;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其中,第二句最好,想起来就觉着冬去春归,人都轻盈起来。
说荠花民歌,也想起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文中小孩子们采荠菜时,会唱儿歌:“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真是好听的儿歌,清新质朴,可惜只是好听,和采荠没什么关系。古歌里的《采荠》,终究是“逸诗”,失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