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经幢金石文献简记
1,涞水石龟山遵化寺碑
重熙11年(1042年)
2,落平村沙门德钦造陀罗尼经幢 重熙16年(1047年) 涞水西北30里龙宫山庆化寺
3,涞水观音寺经幢
重熙
县境北郭下村
4,李晟为父母造陀罗尼经幢
咸雍7年(1071年) 涞水西30里壘子大明寺
5,水东村傅逐秀等造香幢
咸雍9年(1073)
涞水西北20里水东村龙岩寺
6,李忠直为故父母造真言幢
大安3年(1087)
涞水西北22里煙子村
7,龙贵靖等造香幢
大安8年(1092)
涞水西北30里木井村大寺
8,石亭里刘志资造心经幢
寿昌2年(1096)
涞水北30里石亭镇关王庙
9,金山演教院千人邑记
乾统3年(1103)
涞水北35里金山院
10,落平村陀罗尼经幢
乾统5年(1105) 涞水龙宫山庆化寺
以上资料见清光绪31年黄任恒编撰的《辽代金石录》,书中收录涞水辽代经幢十座。
1933年傅增湘(藏园)、周肇祥(号养庵)、蒋翊云等人到涞水易县有《涞易纪游》发表(见《艺林月刊》第5卷1934年2月)。 藏园篇中提“入东门,至东南城角大明寺,寺有经幢三,一天禧元年刻字(注:有误。天禧元年即1017年乃北宋真宗年号(1017-1021),已过宋真宗1004年澶渊之盟13年,涞水早归了辽国。应为“天祐”年号,见下文《养庵篇》和1934年刘敦桢先生的调查文章),后殿碑二通,一为金大定三年乙未四月八日主持沙门善定建立,李构撰,杨邦基书,王兢篆额。字体疏古有致。一为明天顺五年胡瑾撰,李森篆额,高熙书,其文新旧两志皆不载,后有造像一躯,制作颇古,养庵断为唐代物,背均有刻字......至水北村......出村步行里许,上小山,山麓石龛一座,乃唐先天5年(按唐玄宗先天年号不到2年即改为开元,实为唐先天元年,见下文)遒亭乡刘定国所造。魏英武书,中雕佛像,2层,意态庄严,外壁四周,刻施财人姓名,有傅开义、利建、三省、文楷等凡九十余人......循山趾西北行,至石龟山遵化寺......殿前大定经幢一通,阶下明碑2通......寺右见有元至正碑1通......寺中有宋沙门可偲真言幢,宗辩惠大师塔幢,别有辽重熙11年王实撰遵化寺碑,亦未访得,惟元至治2年创建弥陀三师堂碑”。
养庵篇:“饭后入城,游东寺,寺在东南隅,古大明寺也。山门已圮,坏殿空廊,仅于象设,前列金幢三,中者特高壮,有大定13年男思诚等建字。东为天祐皇帝建,西为辅佑X赞皇帝,齐天彰德皇后建,天祐耶律大石尊号,齐天皇后,圣宗萧氏也(注:有误,见下文刘敦桢调查资料)。佛座后有观音石像,高5尺余,背镌元元贞元年(1295年)涞水永安坊社长窦林,创立千手千眼菩萨宝像赞记,国师万松孙,水峪第三代,赐祖沙门政智撰,慈容满月,制作弘丽,疑即唐开利寺之遗,赞乃后刻者。(注:此24臂观音像1934年营造学社刘敦桢等调查大明寺时曾有考证,“像以白石浮雕,置于大殿像后,约高2米。其特征是面貌方正和下颚中央部突出,与居庸关石刻一样:同时衣纹、云纹也很类似,可算为元代典型造像之一。据背面铭刻,此像系元成宗元贞元年乙丑闰四月八日,同县永安X坊社长窦公所施造。并有"石匠本县居亭村百户傅伯元"及"本县柏城村提控李彬"等题名”见刘敦桢1935年6月发表的《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读金大定13年,行五台令县李构撰大明寺碑,明天顺5年胡瑾碑,皆莫详其经始,盖至金而重修,非金所创建。县志失考,构于正隆(1156-1160)间,曾为刘六符撰云居寺重修舍利塔碑者,其文颇简净,刑部尚书员外郎杨邦基书,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王兢篆额,邦基父绚,宋末为易州州佐,被杀。邦基匿僧舍得免。好学能文,天眷2年(1139)进士,官至永定军节度使,书法遒迈,不独以画传也,王兢彰德人,邦基为吏以廉称,兢以干能著,韩昉荐入翰林,试馆阁文,居最,善草隶,工大字,两都宫殿,皆其题榜,于此知并善篆,金源(元)一代,足媲黄华矣。
大明寺元元贞元年(1295)24手观音像 水北村唐先天元年(712)石塔及石造像
1934年刘敦桢拍摄
......抵石龟山......石塔压塍间,高八尺,唐先天元年(712)遒亭水东村,并诸方道俗等,为帝主师僧父母敬造,魏英武书镌......两侧募缘题名多傅姓......背有辽重熙元年子良山主景噪等重修题记,塔中空,正面雕1佛2侍者,左右各1菩萨,上层2佛,户外神王夹侍,崇饰庄严。而佛头皆损,此樵木所为,地方士民,应急筹保护之方者(刘公文《涞水县水东村唐石塔》条有详细调查分析,与此略有出入可对照)。越陇,即遵化寺......有明碑2(天顺、弘治17年)庭列3幢,2镌佛像,无纪年。中1幢,金明昌5年(1194年)刘仙姑寿塔记......置塔山下,不知何年移寺。主持觉魁居禅堂院,有宣和5年(1123年),沙门可思(偲)建准提真言幢。涞水宋初复沦于辽,宣和2年(1120年),郭药师降金,幽燕为宋有。6年(1124年),金人逾盟复陷之,涞之有宋刻,亦仅矣。废圃一碑兀立,剔藓读之,乃元至治3年(1323年),唯心居士创建弥陀三师堂殿记,奉圣州椴谷龙岩大禅师,大兴宝台寺主持普敬撰书。记称观音堂旧为安阳土百户所建,兵变久废......其后曲靖幽微,数十步至龙王祠,泉出其下,池而亭之,清可见底。寺前有辽重熙11年建立大殿碑,乡贡进士王实撰,书人已泐。寺左右嘉庆26年碑,木井寺慧进止庵撰,车亭寺僧本兴盛庵书篆,何明代释氏之多才耶。西上为塔院,3塔皆名僧,更上,西北一塔甚古,2幢倒地,1大定10年(1170年)普惠大师迪公塔记,乡贡进士张登撰,一字多灭,仅存前殿试傅靖书数字,以制作文字度之,亦辽金时物......(釜山灵泉寺)寺创于唐,旧有碑,访未获。金大定20年(1180年)釜山祖公禅师寿塔在寺左,阶下明重修诸天大殿碑,伽蓝祖师殿记......
3日早起,游三义庙,古昭烈帝祠也,三像偶坐,岂二侯之志哉。门左旧有槐,轮囷偃蹇,千年外物,为儿童爆竹遣火所焚。有明弘治14年儒学教论刘杰碑,纪知县于辅修庙事,隆庆4年再修,则保定府通判前知县事冯惟敏撰......经县署东,一槐X空,中若朽炭,枝柯四布,根蜿蜒出地,大风断一枝,委墙外,解带不能围,居民曰,唐槐也。不见三义槐,睹此差慰耳。北门外道西,有大灵曜寺,明释远益李廷栋诸碑,云是唐以来之遗构,明中贵李端,监生祖伯知等迭修之,妆塑地藏阎罗,以彰报应。今无寸椽,门枕二石,作伏虎状,雕刻简古,同游邑人张新吾,指为北朝物。无人收拾,恐终埋瓦砾耳。金足公禅师幢,改做碑座,而碑则已失。完者先敝,缺者可无憾也。
西望云溪吐脉而入县城,山势圆秀,上有祠,俗呼磨盘山,西岗一塔,无铭记,形制类唐物,旧有寺,早毁。初日照塔成异彩,山农策驴,负载出其下,平远入画......涞之好古士也,为道城南郭下村西,有北朝造像......午后趁车赴易。

1934年刘敦桢拍摄 涞水大明寺东幢天祐元年
中幢金大定13年(1173) 西幢辽开泰、太平年间(1012-1031)
1934年秋刘敦桢偕莫宗江、陈明达在涞水调查古建时,曾在县城东南的大明寺见3座经幢(见刘公《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其中西幢第一层北面题“奉为天辅神赞皇帝齐天彰德皇后特造尊胜陀罗尼幢一座”,刘公据《辽史》“统和19年5月册萧氏为齐天皇后,开泰元年10月,上尊号: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广孝聪睿昭圣神赞天辅皇帝”认为此幢建于辽圣宗开泰、太平年间(1012-1031年)。另2幢中的东幢下层西南面题“奉为天祐皇帝特建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刘公认为“天祐建元,有唐末昭宣帝一度(指唐昭宗和唐哀帝)。不过碑文、铭刻,向无用年号为帝称的。仅西辽耶律大石号天祐皇帝与之相当。但其时幽、燕一带久归金有,不应如是,极不可解。”虽然刘公对此种写法提出质疑,但从此幢风格上分析时曾说“如果与易县开元寺陈氏石幢比较,似乎此幢年代应当稍晚一点?”查陈氏幢“很像唐人作品”。这样看来东幢为唐末所造当不大差。中幢为金大定13年(1173年)陀罗尼幢,西侧有明代人的题记。
辽金石录里提到涞水北35里金山院有乾统3年《金山演教院千人邑记》,可能已不存,金山院即现已荒废的涞水金山寺,据去过的网友讲,分上下院,现存2座元代幢,元大德11年(1307年)《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记》幢和大元国《圆融广惠恩公禅师》塔幢,另有元延祐7年(1320)碑、乾隆43年《金山寺卖树买地碑记》各一通。另县城辽代西岗塔下乱古碑中有一座经幢,年代不详。2008年涞水东文山乡西长堤村长堤山寺旧址出土金代经幢一件(见《保定日报2008年5月15日《涞水县发掘出古代文物》》)。


金山寺元代塔幢
(网络照片见http://tieba.baidu.com/f?z=1164816283&ct=335544320&lm=0&sc=0&rn=50&tn=postbrowseratom&word=&pn=0)
西岗塔下散乱石碑中有一经幢,我去的时候还进到院子里了,只看塔了压根没注意这里还一堆东东
(网络照片见http://hscunfu.blog.163.com/blog/static/264449620110174814418/)
予在涞水所见辽金经幢,除龙宫山庆化寺的3座残幢外,县城广华寺内另见2座,只是未能走近详查经幢纪年,广华寺建筑全为新建仿古建筑,寺内尚有经幢古碑多件,由宗教部门管理,平时不接待外来者,予只进寺拍了张经幢远景。(见题头照片)
涞水庆化寺3座经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