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阳鬼,赵州水”壁画的年代及作者问题

(2010-09-19 15:35:06)
标签:

壁画

北岳庙

北岳

曲阳

分类: 史海勾陈

            “曲阳鬼,赵州水”壁画的年代及作者问题

                   ----读《北岳新辩》有感

            “曲阳鬼,赵州水”壁画的年代及作者问题

                                  曲阳北岳庙元代德宁之殿
    上午读尧山壁老师《北岳新辩》一文,感觉有个问题值得商榷。首先要说的是有关北岳改祭的问题我与尧山壁老师观点一致:顺治17年(1660年)曲阳北岳改祭浑源。自明末清初顾炎武《北岳辨》到近现代地方志学者、文物界专家多有这方面考证文章,兹不多述。以下仅对《北岳新辩》出现的一个问题谈下我的看法:文中对德宁之殿壁画的年代认定初衷也许是想证明壁画年代之早为曲阳北岳提供些新证,但拿传说中吴道子壁画来作证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让人感觉有些外行。

“曲阳鬼,赵州水”壁画的年代及作者问题

                              曲阳北岳庙“曲阳鬼”线刻石之一

     文中写道: “曲阳鬼,赵州水”,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关于吴道子亲临北岳庙作画,《直隶州志》《寰宇访碑录》《京畿金石录》和《中国壁画艺术》都有记载。实际上有关吴道子在这俩地方作画,充其量只是传说而已,稍有古建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座元代修建起来的大殿何来唐代的壁画?况且自古多有考证这俩处壁画的文献史料给予纠正。明嘉靖进士著名文学家诗人王世贞在《王翕州集》中就已澄清了这一问题:所谓吴道子画水乃是定州王生所绘。《赵州志》中收录有多篇有关“赵州水”的诗文,有的也提出了有关吴道子真迹的谬误,如“识得中山遗墨在,应嗤道子是前身”。另外尧老师所提“赵州柏林寺大殿上的洨河石桥”一句不知出自哪里,有关“赵州水”的文献都只提到柏林寺画水分“文”“武”即壁画中水呈现平缓和汹涌二种。

“曲阳鬼,赵州水”壁画的年代及作者问题

                                    德宁之殿内壁画

    有关曲阳北岳庙德宁之殿壁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直隶定州志》上说“北岳庙正殿西壁相传为唐吴道子真笔”也只是相传而已,《中国壁画艺术》中也只是推测为吴道子画。建筑界、文物界、美术界专家多认为其绘制于元明其画风承袭了吴道子的遗风而非吴道子真迹,如1953年《文参》祁英涛《河北省南部几处古建筑的现状介绍》;李长瑞、周月姿《曲阳北岳庙壁画》;张立方《五岳祭祀与曲阳北岳庙》;中央美院美术史系赵伟的《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初探》等都有此方面文章。

“曲阳鬼,赵州水”壁画的年代及作者问题

                             曲阳北岳庙“曲阳鬼”线刻石之二

    尧山壁老师在文中最后也写到北岳庙壁画完全可以与山西运城永乐宫媲美,实际他也把壁画年代降到了元代,试想如果德宁之殿壁画果真为唐代吴道子所绘的话,拿唐代“画圣”壁画与元代壁画比较岂不贻笑大方。

    就此提出我所了解的一些内容,不当之处请指正。

 

                                

 

                                 北岳新辨

                                    尧山壁

 (注:《北岳新辩》一文转引自今日《燕赵都市报》(2010-09-19),版权归燕赵都市报所有。)

    北岳在哪里?世人大多晓得山西浑源有座“北岳”,殊不知史上真正的北岳即河北的大茂山。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因之曾写下《北岳辨》,此雄文现仍见于曲阳北岳庙保存的清代刻石。本报亦曾著文为之一呼。疑义共析,同道相应,今作家尧山壁先生又有新辨,可谓佳事。 ——— 编者文/尧山壁

    一则消息说,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中,主持人问:北岳恒山在哪里?嘉宾答:山西浑源。主持人说“错”,正确答案是河北曲阳。谈笑间纠正了一桩300多年的错案。
    查阅历史,唐虞之时已有四岳之称,周朝时增加了一个中岳,形成五岳。岳者,山之尊者也。先民崇拜大山,五岳成为统治地位和领土征服的象征。从《尚书》《礼记》《史记》《水经注》到《元和郡县志》,北岳都在曲阳。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北岳常山,今谓之大茂山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汉时因避文帝刘恒之讳,改称常山,南北朝北周复名恒山。三千年没有争议,直到明朝末年才出现“改议祀北岳于浑源”一说。兵部尚书马文升说,曲阳在京师之南,方位不符,随即遭到礼部尚书倪岳引经据典的有力驳斥,此议被否决。著名学者顾炎武亲临曲阳、浑源实地考证,写出了《北岳辨》,指出历来“祭山不祭巅,祭河不祭源。”“五岳有定,历代之制,改都而不改岳。“就连当时山西名士乔宇、元好问也站在直隶一边,乔宇《登恒山六首》说:“岳势巉巉俯北陲,曲阳飞石事应奇。”元好问《登北岳》诗:“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而浑源称岳,史无可考。只有一个民间传说,说北岳庙有一块飞石(陨石)是从浑源飞过去的,留下了一个飞石窟。直隶监察御史黄应坤前往察看,窟亦未见。明清改朝,顺治入关,少不更事,听了他老师、山西人张廷玉的悄悄话,加上他本人对五台山情有独钟,便轻率地准了“移祀北岳于浑源”奏章,改变了三千年北岳祭祀的历史。其实浑源本无恒山,新称恒山者原名高氏山,亦称崞山,浑源还叫过崞县。
    有个连顺治皇帝也无法改变的铁证,天下唯一的北岳庙在曲阳。自古庙岳不离,东岳庙在泰安,西岳庙在华阴,南岳庙在衡阳,中岳庙在登封,岳与庙是一眼望见的距离,帝王祭岳才叫“望祭”。《汉书》上说,天汉三年“始立祀上曲阳县”,北岳庙修建于北魏景明、正始年间,唐开元、宋淳化年间两次大修,可不是从哪儿一阵风刮来的。
    前不久,我参观了衡山和南岳庙,与之相比,北岳庙早出118年,规模也大了一倍。北岳庙是一个宫殿式古建筑群,坐北朝南,走过莲花池上的登岳桥,中轴线上依次是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两旁古柏森森,眼前重檐叠影,脚步与敬畏一路抬升,真如唐开元年间修庙时,定州刺史段愔预见的那样:“睟容凝湛,未施敬而自敬,不有威而自威。”
    最后来到大庙的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它建于两米高的砖制台基上,面宽九间,重檐庑顶,黄琉璃瓦,高25.6米,比南岳庙高出一丈,面积2009平方米。其规模与东岳庙的天贶殿相同,显示了它在岳祀中的崇高等级。北岳庙历经千年而不衰,不像一般庙宇,随着一个朝代的结束而土崩瓦解,而是坚强而体面地延续下来,而且逐步完善起来,与它的岳祀等级和在人民心中的位置有关。
    德宁之殿是一座稀世罕见的艺术宫殿,富丽堂皇,浑身是宝,让我惊叹不已。其一槛墙砖雕,有着连环画的内容。东边武士出征,战马飞驰,奔走相告,欢庆胜利。西边神仙欢聚,歌舞升平,龙飞凤舞,安居乐业。造型古拙,雕工精细,如书法中的篆隶。其二木架结构,乳栿相对,双昂重拱,装饰性很强。乳栿与斗拱连接处下施绰幕枋,呈月梁状。工整严谨,一丝不苟,如书法中的唐楷。其三,东西北三面墙上壁画,精美绝伦。东壁《云行雨施》,西壁《万国咸宁》,道教题材,描绘天地和五岳四渎之神会聚北岳恒山的故事。采用隋唐流行的铁线描笔法,线条流利洒脱,人物仪态万千,山水气势磅礴。七十六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衣带飘飘,眉目传情。天然矿石颜料,加上沥粉、贴金技法,历经千年沧桑,依然色彩艳丽,光彩照人。吴带当风,行云流水,如书法中的行草。左上方的飞天神,相貌狰狞,横枪倒戈,气势逼人。这就是著名的“曲阳鬼”,舞台和绘画上钟馗的原型。它和赵州柏林寺大殿上的洨河石桥,并称“曲阳鬼,赵州水”,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关于吴道子亲临北岳庙作画,《直隶州志》《寰宇访碑录》《京畿金石录》和《中国壁画艺术》都有记载。
    另一个与北岳关系密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是苏轼。他作定州刺史时,十分关注北岳庙,曾乞降度牒十五道,欲修葺北岳庙,并用北岳松脂制成松醪酒,创作了传世之作《中山松醪赋》。后来南贬惠州,还做《偃松屏赞》怀念北岳,“燕南赵北,大茂之麓。天僵雪峰,地裂冰谷。凛然孤清,不能无生。生此伟奇,北方之精”,患难之中,不忘以北岳之松自勉。
    所以就文物和艺术价值而言,北岳庙的建筑和壁画,完全可以与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注的山西运城永乐宫媲美,是国之瑰宝。
    天下北岳在曲阳,北岳庙是铁证,本来无可争辩。可是顺治爷偏听偏信,拍错了板,为他的年轻付出了代价。尽管清初大兴文字狱,士人噤若寒蝉,但是还是有人站出来鸣不平。学者魏源在《南岳吟》中,说“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而北岳是“恒山如行”。弦外之音是,泰华诸岳坐不更名,立不改姓,而北岳恒山被人抢走了。
    类似闹剧,历史上也有上演。南岳衡山自古有之,《尚书》《礼记》等均有记载。可是,汉武帝南巡时,一时高兴,南祭祀于霍山,改霍山为南岳。为此引起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均有微词曲笔,所谓春秋之笔。《史记·封禅》说:“其明年冬,上巡南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而同篇写舜五月南巡至南岳,结语还是“南岳,衡山也。”班固《前汉书·郊祀志》,记汉武登天柱山,连“南岳”二字都不提。汉至魏晋许多名著,如《尔雅·释山》《水经注》《山海经》,皆以衡山为南岳,置汉武之言于不顾。威严无比的汉武大帝,说错话还不算数,何况一个少年天子乎!所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势必拨乱而反正。所以1980年版《辞海》,做出平反结论:恒山,古北岳,在今河北……
    但是,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做事大度,既讲原则又历史问题向前看,在中国五岳“申遗”时,还是联合山西浑源一起办,不因前人的失误而伤了今人的和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