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在1933:正定旧影之林徽因篇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1932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取名叫“从诫”,来纪念他们心目中一代营造匠工李诫对中国木构建筑不朽的贡献,也是希望儿子将来能继续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感情流露。儿子降生后林徽因曾专为从诫赋诗,说他的到来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可是不久之后,林徽因的肺结核病又犯了,她不得不带着孩子连同母亲一起到香山去养病。
林徽因与儿女在一起
转年到1933年春,尽管在兵荒马乱之中,梁思成还是决定要外出做古建筑考察。4月16日梁先生带莫宗江和一个仆人向正定出发,下午五时到了正定。由于没有提前估计到要测绘的古建筑有那么多,“又因当时被栾东战事所影响,缩短在正定实测期间,”梁思成被迫提前回京了。但这让梁思成感觉到“工作过于草率。归社绘图时,又常常发生疑难,疏漏过甚,令人怅惘。”所以他焦急地一心希望能尽可能快的有机会重访正定。
他先做了份《正定调查纪略》作为初步的报告。他解释说,所以称《纪略》,因纪而不考曰“纪”,纪而不详故曰“略”。这《纪略》中对正定古建筑的研究,在许多地方都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同时他意识到“这初搞中有特别疏漏或竟错误之处,”他“希望能在最近的将来里,由详纪图说中来纠正增补它。”
在计划再次来正定之前梁思成,刘敦桢等去调查测绘了大同古建筑,云冈石窟和应县木塔。到这年11月梁思成与测绘生莫宗江第二次来到正定,林徽因也陪着丈夫一起来了。梁思成后来写到“近我又得重访正定的机会;匆匆出发,计留定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重访“成图盈箧”。
正定之行,林徽因巾帼不让须眉,虽然来去匆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只我仅见的林徽因在正定留下有三张照片。

(林徽因在正定广惠寺华塔下)
(林徽因在正定县文庙石狮旁留影)
一张是林徽因在正定县文庙内一石狮旁的留影,县文庙内有他们判断是“正定所有古代建筑中,除亦甚可疑的开元寺钟楼外,当推此殿为最古”的大成殿。他们“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
一张是林徽因站在破损严重的广惠寺华塔下做调查研究的照片。他们痛心 见到的广惠寺“除塔外,只余小殿三楹,实在是颓坏得可怜。”认为从形制上看“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
还有一张是林徽因在开元寺钟楼内大斗拱之上的木构梁架上的留影。《纪略》中说“开元寺的钟楼,才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形,但是下檐的斗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
如今,小城千年沧桑,转眼变幻,寺内地面基址多为前世遗存,寺外地表已高高在上,近3米高的落差每次在开元寺凝视给我的触动都很大。每当我背靠着钟楼仰望飞檐翘角,亦或平视红墙下那段千年时光的遗痕,内心感受的不只是时间流逝形成土层的高厚更多的是历代文化层层叠加扑面而来的一份震撼,那厚重能让你思绪瞬间融入历史,长久深思。

(林徽因在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上留影)
寺院里的钟楼见得多了,有僧人的寺院依然留有那份让人静心的暮鼓晨钟,少了些佛学哲理多了份保护意识的文物寺院就难觅钟音了。小城这钟楼应该是国内保存年代最早的一座钟楼吧,当年梁思成初见到它时必定是激动过的,那年深秋初冬时节当梁先生携夫人林徽因再次走进开元寺,初次见到如此古老的木构建筑的林徽因更是在“诗意”和“画意”之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感.”她仿佛听到那建筑“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于是她独自爬上钟楼的梁架,体察那粗壮的木结构并调皮的在钟楼梁架那硕大的斗拱铺作之上专门照相留念。那样一个美貌才女一袭旗袍弯身微倾,头顶椽架,脚踩梁枋,手扶斗拱,脸上绽着微笑,当几十年后再去看这张照片,那个瞬间的快乐依旧能够感染你.
每每站在开元寺钟楼内我都会刻意抬眼去看那大斗拱和它托起的简洁梁架,我想我是在追寻前人的足迹,“在广影恰恰可人中,(感受)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