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木府组图
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它是纳西民族发展史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留于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筑,建筑之宏伟、宫殿之辉煌、雕刻之精致、构件之玲珑、绘画之璀璨,真可谓美伦美奂,无与伦比。
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华与恢宏,并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据
一组藻井
《丽江府志》记载,从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严谨,仅中轴线就有369米长,中轴线上分别有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大殿,两侧房屋罗列,楼台亭阁,数不胜数;花园回廊,风格别致。其总体建筑风格为“仿紫禁城而建”。

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一共因袭相传二十二代。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于公元1381年派出30万大军征讨云南,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权被明军一举

击破,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

连名制得以改从汉姓名字。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一百多年的时光教化一个民族,历代土司

对儒家文化的崇敬使他们在文化上同中原文化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获益匪浅,更造就了木氏家族的土司作家群,这在中华各少数民族之林中是非常奇特的。到清康熙时推行“改土归流”后,木氏土司的势力渐弱,最后“木府”历经沧桑,毁于战乱,在19世纪60年代时,仅存木家院、光碧楼等建筑。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丽江古城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木府重建工程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丽江县政府决定在原木府旧址上,按明代晚期木土司鼎盛时代的建筑规模重建“木府”。自1997年6月16日开工至1999年1月30日竣工,历时仅一年半。新建“木府”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在中轴线上有忠义坊、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木家院等建筑。万卷楼耸立其中,两厢为纳西族民居建筑,相互毗邻,蔚为壮观,令人惊叹,它体现了丽江古城800年历史的厚重感,是人们领略纳西文化的重要游览点。

木府家园内陈设

木府藏传佛教文物


木府发掘出的明代石料,柱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