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2007-12-11 18:41:25)
标签:

文学/原创

心得

分类: 吉光片羽
    有一段时间没去正定了,上周日陪同石家庄大学旅游系的同学去古城实习。一大早就到了隆兴寺,山门还没开,雾气很浓,天气格外地冷。还有半小时才开门,大家都觉得还是车内暖和,没几个下车的。我边与卢老师,樊老师聊天边做隆兴寺讲解的准备工作。
    每次上团前我喜欢也习惯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在冬季或是阴雨大雾天我总会在背包里放把手电筒,这样能让客人更好的在不太明亮的大殿里仔细欣赏精美的文物,同时也能在天气的这种特意安排下让大家产生出一种神秘,幽深,蒙胧,梦境般的效果。这是我做导游讲解时多年积累的经验了。
    随后检查随身携带的麦客,扩音效果不错。我讲解时通常不太用力说话,这样扩出去的声音适中,客人听的正好,我喜欢这种效果。
    通常隆兴寺的参观我会安排讲解50分钟,自由活动10分钟。今天是为专业的学生示范讲解,为了大家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大家的审美修养,我的计划是讲解2个小时左右。
    不过天气冷,2个小时的室外实习我有些担心同学们吃不消。
    隆兴寺为一处规模庞大的北宋古建筑群,留给我们的文物多是精品。他需要导游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和高超的审美艺术。
    隆兴寺在宗教的背景下遗留下来的建筑,雕塑,壁画,音乐,碑碣书法艺术等等,今天讲解中要让大家都接触到,当然还是古建艺术审美为重点,其次是壁画和雕塑艺术欣赏,还要根据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反映做出适当的调整。
    讲解完隆兴寺用了差一刻不到2小时,给大家一刻钟活动时间。像讲解之前预料的一样,一切顺利:手电筒派上了大用场。每个佛殿都很暗尤其是在摩尼殿讲解壁画和雕塑时,幽暗的大殿中那一束光线照过那幅无量寿经变画足以引领大家梦回佛境,对壁画艺术留下深刻印象了。
    而今天的好戏还在后面,当时完全意料之外,给了我一个惊喜。
    到了隆兴寺的主殿大悲阁,同学们被这高大的铜佛深深吸引了。我却眼前一亮,一眼就发现好东西了。什么呢?原来大佛脚下站立的北宋石质须弥座完整的展现出来了。这太让我激动了,须弥座的面纱今天终于揭开了。(之前好多年大佛脚下的须弥座都是被信众在上面密密麻麻一层层挂满了祈福的红幅)。我边讲解大佛边计划着调整下面要讲的内容。对,为大家详细讲解古代中国已失传的古乐器,唤起同学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现在的年轻人多热衷于流行音乐了,可悲啊。瞬间我的脑海中千年的雕刻闪了一遍:乐伎,舞伎,力士,蟠龙,飞天,共命鸟。我从容的讲解完大佛,话题一专,把大家的目光从仰视大佛转到大家低头来看大佛的脚下。
   简单介绍了飞天和共命鸟(之前在壁画中已讲解了)后,我把大家带到大殿的西侧,我开始了介绍:“好了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我们在这里有了以外的收获。”大家都看着我,我笑了一下说;“在大佛脚下的须弥座已经多年看不到了,今天他重见天日。我们来好好的欣赏一下。大家都知道说到雕刻我们自然会想到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他们代表了古代中国高超的雕刻水平,所以要想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在平原寺院之中欣赏到规模大,足以和他们相媲美的石刻是不多见的,(略停顿)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悲阁须弥座就是一处。它留给后世人们最大的贡献就是中间壶门中雕刻的北宋乐伎和舞伎,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以前大宋朝的人们跳舞,演奏歌唱,为佛开“演唱会”的场景了。这其中最珍贵的就是经过千年的演变,很多传统的乐器已经失传了,却在这里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它们为古代乐器的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下面让大家一起来欣赏几种古乐器,看大家是否能叫出它们的名称。”
    我本人其实并不了解多少古代音乐知识,只是当年留心罢了。有几年间每周都会有团去隆兴寺,长期重复的讲解我自己慢慢有了倦怠感,可是每次陪同的客人大多是初次来观光。为了客人参观后愉悦身心,满意。也为了我以后能常讲常新,闲暇时间我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隆兴寺各方面的资料,然后摘录,整理,强记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积累下来。那以后我每次上团前都会提醒自己:经常讲的地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讲出新意,别人不注意的地方要多留心。时间长了就不会感到倦怠反而讲解别人不讲的地方也游刃有余了。
    音乐方面的有限知识就在那时侯的一点积累,那之后用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是知识储备下来总会有用的,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努力让自己博学多艺对每个导游都是有用的. 
    一直到去年陪同一批香港客人参观隆兴寺才用上.这个团有些团友是音乐老师,后来我才知道有的会弹奏琵琶,阮咸.那时候须弥座下的雕刻大多看不到,只是在东西两侧能看到最边上的一组.当时我请客人来辨认西侧的那件乐器,我告诉他们是千年前的古乐器已经失传了.他们都很惊讶说像竖琴啊,可是又说那时侯那有竖琴啊.我说那是箜篌,可以双面弹,有22根弦,和书上记载的一致,古代叫擎箜篌,应该是竖琴的祖先吧.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于是我们一起把条幅撩开,一幅幅来欣赏乐伎手中的乐器.大家有认识的,有说不上名字的,好奇的问我要答案,我笑着给大家解答:"这个叫篪 ,那个叫方响." 然后适当的介绍这些乐器的来历.当然客人认出了排箫,海螺(法贝),最有意思的是大家看到一件乐器一起叫它阮咸,我还纳闷呢(当时我并不知道阮咸和琵琶的区别),原来是那件横着弹的曲颈琵琶啊,我笑了起来,让大家仔细看.原来这件琵琶曲颈出破损了看不清楚.我指着这件琵琶对团友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乐器是琵琶,琵呢是弹出去琶呢是挑进来.这件也叫曲颈琵琶,有四根弦又叫四弦琵琶,也就是流传到今天我们所说的琵琶了,古代中国有两种琵琶,还有一种叫五弦琵琶,比四弦的瘦略长,它们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却都是古代随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西方传来的舶来品.五弦琵琶产生于印度,四弦琵琶是从古代波斯经西域传来的,古人弹琵琶是横着弹的,发展了近千年才改为竖弹."事后回到车上,大家回味见到的古乐器客人一再感谢我为他们讲出这些乐器,而我知道自己讲的并不专业,我只是把自己多年前积累的少的可怜的一点音乐知识用上了.
    团友自由活动时我特意又去了次大悲阁,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丝竹管弦的悠扬,仿佛那千年凝动的音乐就响彻在耳边.
    下团后我到图书馆查询资料才知道原来客人当时把琵琶称为阮咸也是可以的,这是后话了.(“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人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我讲解的东西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今天我愿意把它分享给学生们.愿他们以后多留心,做的更好.愿今天这凝动的音乐他们能够听懂......
    宋代诗人王安石说"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用这句我喜欢的诗做结.
 
      (以下引用的一组照片为隆兴寺大悲阁北宋须弥座石雕乐伎,舞伎,飞天,
       力士,  龙柱,妙音鸟,共命鸟)
                              吹法贝乐伎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弹四弦琵琶乐伎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吹排箫乐伎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吹篪乐伎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擎箜篌乐伎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千古之美:聆听凝动的音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