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供奉“下人”的不可多得的殿堂
到过晋祠的人,都知道那里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在全国其它地方很难看到的国宝。都知道在中国宋元时期的祠庙建筑中,晋祠堪称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人文景点。但是,既便如此,仍无法激起更多人必游晋祠的兴趣与欲望。多年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组织,或者专家学者为了提升晋祠的地位,为公正地宣传其文化价值,可以说煞费苦心地做了许多工作。各种宣传手段多管齐下,为什么晋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就与其历史文化价值有较大差距?如果分析原因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应当是引导人们学会欣赏类似于晋祠这样的人文景观。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太需要引导了。
晋祠既然是我国宋元时期祠庙建筑中最大最丰富最久远的历史遗存。那么,毫不夸张地说,来太原不能不参观晋祠,到晋祠不能不仔细品味先祖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游晋祠盛景首先就应当解决看什么,如何看的问题。
在晋词盛景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太原人常带在嘴边的引以自豪的圣母殿。
巍峨壮观的圣母殿,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池,善利泉和难老泉位列左右。圣母殿坐西面东,独居中轴线末端。据记载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崇宁元年即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存于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在中国北方不要说像圣母殿这样规模的家祠难寻第二,单从历史年代看,至今完好保存的比其规模小的宋代家祠也再难寻第二。既然是“唯一”,自然是不容错过必得欣赏甚至品味的艺术极品。
圣母大殿庄严古朴,气势雄伟,就其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据有关专家考证称,它是我国宋代建筑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殿顶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装饰着各种动物走兽。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书卷墨香简直溢满围廊。此外,留心于殿前廊柱上八条近千年之久的木龙,只见个个威猛健硕,跃跃欲飞。其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我们叹服木雕艺术精品的同时,更生发出龙的传人特有的民族情节。
我们能够感受到,大殿周围的立柱略向内倾,而四根角柱却显升高,使大殿前檐曲线呈现较大弧度。这样突破以往建筑轮廓僵直的格局,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张力。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掉了十六根柱子。因此,殿前廊和殿内显得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至少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掌握了一定的力学原理。
我国的木质建筑,经历了由隋唐时的粗犷坚实到明清时的华丽精致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中间过度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传承创新阶段。圣母殿作为宋代建筑的典型作品为专家学者认可,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具有无法替代的实物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宽敞便利的条件。殿内共置放着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正中神龛内的圣母外,其余分列于龛外两侧的四十二尊塑像,均为无名无姓无地位的侍从。专家学者,特别是美学家大都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这些雕像为后人展现的人性美和表现力。殊不知他们是一群被奴役、被使唤、被摆布的“下等人”,然而,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弱势群体。也许唐叔虞不会关注“下等人”的感受与命运,其修祠塑像的目的只不过是让母亲永远生活在侍从簇拥和众人侍候的天堂里。可是聪明的雕塑大师们却把不为人关注的“下等人”设计得生动感人,其姿态、其眼神、其表情,远在圣母之上。我们在叹服艺术美感的同时,更理解和敬重宋代雕塑大师们能够为这些无名无姓、无地位的“下人”塑像的不俗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襟。因为,在历史上芳名永存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树碑立传往往是少数建功立业之人。但是,晋祠神圣的殿堂却接纳了精英以外的人们,我们怎能不感怀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