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邛崃记忆·老地名】文庙街:一方文脉绵绵不绝

(2020-08-14 15:31:40)
标签:

四川邛崃

文庙街

图片

欣赏

分类: 转载文章

     【邛崃记忆 · 老地名】文庙街:一方文脉 绵绵不绝 

                                                              来源 | 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文章:兰华荣


          文庙街,古称学街。清康熙《直隶邛州志》载:“学街,州治学(宫)前,左达兴贤街,右通正南街。”文庙,亦称学宫、圣庙,位于文庙街中段北侧。文庙街因有文庙而命名。文革中曾改名红星路。1981年定名文庙街。

            文庙,古称孔子庙。孔子于公元前479年病逝,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建孔子祀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令“各州县皆立孔子庙”。明永乐(1403-1424年)初年,始更文宣王庙为文庙。

             邛州文庙,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明清两朝多次重建增修,形成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庑、戟门、棂星门、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规模宏敞,建筑雄伟。文庙建筑蕴含深厚的儒学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庙宫墙又称“万仞宫墙”,上嵌“重道崇儒”石刻。其典故出于清代康熙皇帝赞誉孔子“墙高万仞,夫子之堂”。“仞”为古代长度单位。《论语》包咸注以七尺为一仞。《汉书》颜注以五尺六寸为一仞。《小尔雅》以四尺为一仞。清代陶方琦指出:“八尺为周制,七尺为汉制,五尺六寸为东汉末制。”文庙门前右侧立有下马禁石碑。下马碑原为康熙御书“官吏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字。民国后,为体现民国重民,将下马碑改为“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字。文庙街左右两侧有兴贤坊、育才坊二石坊。文庙门前街道上立有两门坊,东礼门上书“圣域”,西礼门上书“贤关”。门坊下各有一条六尺宽的青石板路,从泮池两侧通往里面,路名“义路”。

             文庙门前有泮池,又称月塘,形如半月,内衡外规,围以石栏,占地10亩。文脉堰水灌注此池。泮池典出《诗经》:“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学宫建泮池,故亦称泮宫,称进入学宫读书为入泮。清代附生(附于廪生、增生之外的附学生员)初入学,要举行仪式,绕泮池行走三圈,名曰游泮,然后入棂星门,进大成殿参拜至圣先师孔子。文庙内也有泮池,上有三座石桥,名叫泮桥,又称化龙桥。桥栏刻浮雕“鲤鱼跳龙门”图案。喻学子为鱼,考中进士即为鱼儿化成了龙。过泮池三桥也有讲究:进士从中桥过,举人从左桥过,生员(秀才)从右桥过。文庙门前与泮池之间有一座棂星门。灵星,又名天田星,主稼穑。棂星,喻孔子为天上星宿下界。古代天子祭天先祭灵星,文庙设门名棂星,意指尊孔如尊天。

           文庙占地10亩有余。右侧为名宦祠、学正署、训导署,学正署后面有明伦堂;文庙左侧为 忠孝节义祠和乡贤祠。名宦祠供奉四川守土官之有功于民者牌位26位。其中直隶邛州专祀名宦7名,即姚恺、李廷诏、张纪、杜廉、高启新、史大经、王曰曾,皆为明清邛州知州和上川南道官员。乡贤祠供奉垂范乡梓者之牌位12位。忠孝节义祠供奉邛州忠臣常安民、刘道贞和邛州孝子闵元、刘文恂、王显孚、刘纪等10位。学正署为邛州学正官员办公处,为正八品官;训导署为邛州训导官员办公处,为从八品官。负责邛州的文化和教育。民国3年(1914年),在学正署开办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明伦堂的“伦”指五伦,即古代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明者,明晓也。明晓五伦乃古代基本教育目的。东西两庑供奉先贤77位、先儒46位。其中有邛州先儒魏了翁。

               戟门也名大成门,为护卫大成殿之门。大成殿为文庙主要建筑,两层,四面檐角象鼻高翘,蕴含“太平有象”之意,歇山戗脊皆饰以螭头。正面上下屋面之间额枋正中悬书“大成殿”三字匾。正脊两端鸱尾高翘,中为五重琉璃塔压脊,两边各塑游龙簇拥。正中龛座上供奉赤地金书的“至圣先师孔子”牌位,配祀先贤16位。

               大成殿后面为崇圣祠,祀孔子之父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原名启圣祠。清雍正元年(1723年)诏封孔子五世祖王爵,合祀叔梁纥以上五代,改名崇圣祠。

                 聚奎楼在文庙前泮池左侧,三层,题曰“聚奎”,匾曰“文笔擎天”。顶层塑奎星单腿立于鳌鱼头上,面向东方,右手执笔,左手持斗,谓之“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文庙对面有小南门,明嘉靖初,知州张纪建小南门和聚奎楼。平时关闭小南门。文脉堰从城西5里处引江河水流入瓮亭公园荷花池,经天庆街杨天官花园池塘,最后流入文庙泮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脉灌三池”。小南门、聚奎楼和泮池的建造,喻意邛州文运昌盛,科甲绵延,文风鼎盛,文脉长留。

(转)【邛崃记忆·老地名】文庙街:一方文脉绵绵不绝

             文庙街的民居建筑也颇有特色。文庙左侧有“奉政大夫第”,人称“宁家大院”,系清代教授皇族子弟的“咸安宫”教习宁缃私宅,建于1904年。其建筑融合南北建筑精华,沿南北轴线布置主体建筑,构成两进日字形院落,皆木结构平房,装修讲究,室内天楼地板,古朴舒适。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占地面积1354平方米。1985年7月,成都市政府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右侧为林宅民居,人们也称“林家大院”。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座北向南,总体布局为并列的两进日字形院落,占地5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门窗、承椽、吊柱雕砌精美,石础、瓦脊做工考究。上世纪八十年代拆去大部分建筑。2005年6月,邛崃市人民政府列为挂牌保护古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庙街有许多重要变化。1958年拆除城墙,修建环城公路,聚奎楼在拆除城墙时被拆除……近年来,文庙街中段南侧小广场上打造了孔子广场,塑一座孔子半身像,像前配白象雕塑一对,墙壁上嵌《孔子杏坛讲学图》、《清邛州圣庙图》,简介孔子事迹的《东方智慧孔子》,以及孔子语录,再现了昔日文庙尊师重教的氛围。文庙街南侧墙壁还嵌刻了传统文化《二十四孝图》中的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抱虎救父、涤亲溺器等12幅诗图并茂的古代孝子图,形象地传播了孝道文化。文庙街北侧宁缃的清代民居右侧塑立一座四柱三门洞的“奉政大夫第”牌坊,完善了古街古民居的文化景观。

             在城市改造中,文庙虽然消失了,但是儒家文化仍然在流传。从文庙街打造的孔子广场、古代孝亲图、奉政大夫第牌坊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延续。邛崃大地,金声玉振,一方文脉,绵绵不绝。

                                                            (本文根据《邛崃文史资料》等资料改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