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高考的重视与宣传
(2023-06-27 14:47:36)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考试 |
分类: 杂(零零碎碎) |
夏日6月正是中高考热火朝天的月份。诸多考生早在几个月前就忙于备考,一到这个时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等到考完就焦急地等待结果,于是就查分数,填志愿,择学校。家长们也同学生一样,忙碌着,焦虑着,苦等着。而舆论也在考前考后一个劲地拼命宣传,好像不做足考试文章,就会被人家说不够重视,就对不起莘莘学子似的。
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舆论宣传是否非这样不可。先让我们暂离主题,回顾一下考史。也许大家都知道,至少在两汉以前的各个朝代,是没有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的。根据现代研究者的主流说法,夏商周时期官员(当然不一定是人才)是“世卿世禄”制(世袭制,父死子继),秦朝是军功制,汉代是察举制。察举制在当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选拔官员不仅要有地方行政推荐,还要通过“对策”(考试)和等第,才算完成。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魏晋时期承继两汉察举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考试由此兴起,这客观上为普通百姓读书人打开了一扇晋升之门。唐朝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逐步完善。以后元明清时期(明朝是科举鼎盛时期),一直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人才),直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也进入了现代时期。
现代考试同科举考试相比,它的性质、内容、时间、流程以及录取人数等都与科举考试是不同的,但都要经过“考试”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赋予了新的内容。虽然几经变迁,但直到现在的中考高考,这种经过严格考试选拔人员的形式还是没变。而至今为主,在还没有找到比这更好的办法之前,笔者以为,对选拔人才而言,这种考试还是相对公平的。
现在再回说中高考这个话题。中高考既然是考试,我们当然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当然也要进行舆论宣传,给考生鼓鼓勇气,以健康的心理正确面对考试;让社会各层面,特别是考生家长,做好相应的准备,譬如弄清考点的准确位置,选择交通的工具,出行的时间安排,临时出现状况的处理等,不至于到时脱节出错。但重视不能过头,舆论宣传不要过分,不能因为重视和宣传让考生增加额外的压力。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对中高考的重视与宣传吧。每年的第一学期刚结束,甚至还没有结束,也许比这更前更前,我们的媒体就开始宣传中高考了,说今年(也许是明年)的中高考要面临什么什么了,要接受什么什么了,要竞争什么什么了.....于是很多家长在这时(或者早就)开始给孩子压力了,帮他们补课,报班,寻找学校,寻找老师。而那些“机构”和“老师”也忙乎起来,到处去寻找合适对像。他们有的把广告发到学生或家长手里,有的把电话打到一户一户的家里,有的机构的工作人员还说得天花乱坠,说教师的学历能力怎么怎么高,收费怎么怎么优惠,学了学生能达到怎么怎么高的水平,保证能去重点学校等等。至于网络,自然也不会等闲,网上的什么开班通知,什么报班启事,比比皆是。至于有些学校,有些老师,有些网站,如何避过政策纪律,违规教学,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如此一来,大家都围绕着孩子团团转,为考生们“保驾护航”。家长们一个个“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孩子今天就马上成才。这种心情当然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急于求成的心态,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压力倍增,得到的结果有好多是“欲速则不达”。笔者认为,这些年,中学生中“焦虑”“抑郁”的心理疾患增多,不能说与这种情况,毫无关连。因此,我以为,我们的舆论宣传中高考要适当,我们的社会重视中高考要适度。让学子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安心学习,正常备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合适自己的位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