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金

(2023-04-07 16:38:20)
标签:

杂谈

情感

历史

分类: 忆(凡人百态)

“小金”,是五十年前的我的一个朋友。现在他也和我一样,是个七十开外的老人了。之所以还叫他小金,是因为我和他分开后,只是在当年(1974年)见过一次面,以后就没有了联系,再也没有碰头过。至于后来大家到底叫他‘大金‘老金’,‘金同志’,‘金师傅’或什么其他称呼,我就不得而知了。既然不知道,故依然按我们在一起工作时候的称呼,叫他“小金”。我想,这应该不会错到哪里。

说起小金,事情得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那年我从上海自行车厂“奉命”调到周浦上海笔化厂接受“培训”。被厂里分在涤纶车间的宿聚工段临时做操作工。小金则是我们车间的化工分析员。开始我们虽然处在一个房间,但却做着不一样的工作,小金与我们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我们到涤纶车间不久,小金被厂里突然调到我们宿聚工段甲班小组做操作员。听人传言,说是小金和他的师傅脾气有点古怪的马老师有了疙瘩,所以厂里才做此安排。后来我曾私下问过小金,此事是否属实,小金对我笑笑,算是回答。

自从小金调来以后,我们小组的气氛更加活跃了。你看,组里几乎全是年轻人,共同语言多,平时大家有说有笑,工作分外有劲。先说组长俞师傅,三十二三岁的女同胞,富有思想,快言快语,也有文化,带队带得非常好;还有组员老张,差不多和组长同龄,很有气力,喜欢玩笑,常常能逗乐大家;再说小金,他是七零届初中毕业生,聪明能干,机灵活跃,轮到宿聚锅出料(注:对笨二甲酸乙二醇酯在反应锅里,加醋酸锌醋酸钴催化,经过十几个小时反应,变成涤纶后,开锅出料)总是抢先去做。还有一个鄙人,就不用多说了。

小金和我们大家是铁哥们,最铁的自然是和我了。那么,到底怎么个铁法呢,用小施的话说,“现在小朱和小金,怎么比亲兄弟还好啊!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白相,有事尽力相帮,连饭菜票都不分彼此,真是......”其实,小施也是我的好朋友,听他这话,好像有点妒忌心味道呢,我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然而说归说,当时小施这话却说得一点都不错的。这里还有几桩事情似乎可以佐证我们的“铁”。

那时,我们车间有个青年学习组,组的下面还有个写写什么的小组,本人勉为其难当个小组长,摆弄几个不像文章的文字。每当有任务时,小金都跟着我,每次待我涂鸦好稿子,其余抄写,做报头,以至领纸张笔墨等一切都是小金干的。其实里面的几件事,多数是帮我做的。而且都做得挺好。

小金积极要求上进,准备入团时,请求组织一定让我做他的介绍人。团支部同意后,他高兴极了。当然,我也非常乐意。

我有一个四管的半导体收音机,电位器常常出故障,小金知道后,不声不响地拿去帮我修好了。见我的收音机打开外壳装电池不太方便,小金就给我做了一个外接电池盒子,做得很是小巧实用。过了两年,我“培训”结束进山去安徽时,小金送了一本32开的日记本给我作为留念。我也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他,想了想,干脆就把这个四管机送给小金了。

到了安徽以后,我和小金以通信联系。1974年10月我回沪去师大读书期间,特意去笔化厂看望几个朋友和同事。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了我,问长问短。特别是老杨,还特意留我吃了中饭。

那天,据说小金在上夜班,一开始我没碰到他。午饭后,我去找他,等了好久,终于在他们寝室的走廊里遇见了他。我高兴地迎上前去,伸出了双手。他却迟疑了一下,才伸出右手和我握了握。我终于感到沪皖之间是有很长的距离的。彼此交谈了几句后,小金便说有事,没有时间陪我了。我理解地点了点头。是啊,时间是宝贵的,光阴一过,我们是回不到过去的。于是,我们就互相道别了。这之后,大家便没有联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甲同学
后一篇:陆老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