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的波动起伏主要是资金流动变化引起,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增加(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正),则股市逐渐活跃,股价会逐渐上涨;反之股市人气会逐渐衰落,股价会逐渐下跌。而进入股市的资金与银行资金直接相关,因此,根据银行统计数据看出进入股市资金流动情况,从而判断股市中长期波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M1、M2增速数据变化蕴涵玄机。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M1增速比M2增速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M1增速比M2增速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如1994年和1995年,M1增速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
本轮行情是2005年底开始启动的,从2006年1月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到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增幅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M1增速比M2增速低4.74个点。
为什么M1比M2低时会产生新牛市?从统计内容看,M2和M1的差异主要是M1不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和M1的“异动”应该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的“异动”引起的。例如:2005年的企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的余额是33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4%,在各项银行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不仅企业的定期存款增长迅速,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是14327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6257.6亿元人民币,占新增储蓄存款的68.5%,该比例比2004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
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气下降。第二种可能是,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的货币,于是多余的货币暂时沉淀下来。
从历史经验看,1996年-1997年行情和2001年前后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而2005年以来出现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的现象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当股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中去,储蓄资金便成了企业存款,表现为M1增长速度不断增加。但经验数据表明,当M1超过22%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最长的是2001年上半年,持续了5个月)。这可能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动力耗尽了。
存款急剧下降可能是行情见顶信号。2000年至2006年的6年里,按照月份计算,存款减少的只有4个月,第一次出现是2000年7月,当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288亿元,主要是企业存款变动引起的,企业存款减少500亿元。第二次是2000年10月份,当月存款总额减少9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538亿元;第三次是2001年5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5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64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减少225 亿元;第四次是2001年7月份,各项存款总额减少149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上月减少了2087亿元。
上述四次存款减少的案例中,不难得出这样几个有意思的结论:第一,每次存款减少都对应着股票市场上重要的点位或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是2000年7月超越2000点的,同样,2001年6月份创造了2245点的“新”历史纪录。第二,存款减少的情况是成对出现的,第一次存款减少和第二次存款减少出现的时间相隔2个月,第三次和第四次只相隔1个月。第三个规律是,存款减少可能是股票市场见顶的标志。另外,这四次存款减少都主要是由企业存款减少导致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那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所占的资金比例较低。
上述规律中,第三条规律最引人注意,把存款减少作为股票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但存款减少和行情见顶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因为决定行情的是边际增量资金,存款减少意味着边际增量资金会减少,尤其是存款的大幅度减少更意味着后续的增量资金的不足。
日前,人民银行公布了10月份的金融数据,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同比多降602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52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下降5062亿元,同比多降505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下降1947亿元,同比多降1436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093亿元,同比少增22亿元。
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出现了6次减少,分别是4、5、7、8、9、10月份,其中4月减少1674亿元,5月减少2859亿元,变化比较大,而7、8、9三个月减少的幅度很小,分别只有82亿元、384亿元和100亿元,变化最剧烈的是10月份,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按照上述分析推理,4、5月份应该是边际增量资金出现了一个峰值,应该是行情见顶的信号,事实上5月30号之后,股市的确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5.30之后,股市不仅没有出现持续的下跌,而且创出了新高,如何解释5.30之后的7、8、9三个月存款依然出现减少,说明储蓄资金还是大量地向股票市场流动,但和4、5月份相比并没有出现边际上的增量资金,这说明大部分股票价格无法创新高,但少数大盘指标股却大幅度上涨使指数不断创新高,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应该和预期中的股指期货有关。但不管情况如何特殊,10月份的巨量存款减少可能意味着行情近期将难以再创新高。除非银行存款有更大规模的减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可能性在可以预见的半年内几乎为零。
[最后更新时间为 2007-12-12 22:12](zt)
![[转载]M1、M2比例与股市关系(转) [转载]M1、M2比例与股市关系(转)](//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注: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层次:
1.M0——流通中现钞。
2.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农村集体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3.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存款、建筑单位先存后用的自筹基建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4.M3——M2+政府预算存款+债券市场票据。
M1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M3也是广义货币的一个层次。由于M3包括政府预算存款,波动大,影响指标的灵敏度,因此,只是作为参考性指标。